
张文智为外国专家表演放飞板鹞风筝。 人物名片: 张文智,68岁,南通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省级非遗传承人。 新闻背景 “十二五”以来,文艺精品不断涌现 “十二五”以来,全市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达50亿元;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128.4平方米,比“十一五”期末翻了一番。通过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形成了老中青人才各展所长、优秀文化作品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有80多件作品获全国奖,120多件获省级奖。 核心提示: 世界上久负盛名的中国风筝,有南鹞北鸢两大流派,南通是南派风筝的主要产地,民间大师不乏其人,张文智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这五年来,他在潜心研究南通板鹞文化的道路上逾走逾宽阔,去年带着南通板鹞翩飞北美声名远扬,今年更是凭借两项作品双双斩获省第二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优胜奖。 记者 朱蓓宁 地方文化的DNA, 他对南通板鹞情有独钟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张文智在41年的钻研中,对板鹞风筝的制作有着独有的继承与发展。他说,与北派风筝相比,板鹞风筝有着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特点,不仅是极有观赏与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而且在放飞中稳定、优美,更有各种音调的哨口增加韵律情趣。 “我对南通板鹞情有独钟,因为它在我眼中,就是南通地方文化的DNA。”张文智这几年把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其中,从选材、制作、绘画、雕刻哨口,全都技艺精湛。先传承,后创新。为了让风筝更轻便、牢靠,他在制作材料方面下足了功夫;在制作风筝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融入了年画、壁画、漆器等艺术元素,让板鹞风筝变得更加美丽而充满古韵。 “法国罗浮宫·达芬奇的油画曾给我无限启发,中国画的工笔人物花鸟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年近七旬,张文智的求知欲依然强烈。“我通过对优秀传统绘画的学习,深深体会到任何一件传世作品都必须精工细作,同时还应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文化内涵及思想意境。” 多年的积淀,令张文智在退休后开始收获硕果。2011年,南通旅游工艺品大赛,他精制的十九连星京剧脸谱板鹞以最高分获十佳第一名。张文智认为,扎艺是基础,雕艺是核心,放飞技艺是检测所有技能效果的关键,“如果南通板鹞只能挂在墙上让人看看,其精神灵魂就会黯然失色。” 
张文智现场制作风筝,引来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跨越千山万水, 他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去年夏天,包括张文智在内的中国108名民间艺术家,赴华盛顿参加48届尼克森民俗节。两周时间,在白宫前的国家大草坪上,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百万观众。观众在惊叹之余了解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历史悠久。 “观众的激情令人难忘。”张文智向记者展示了现场照片。张文智现场制作了一只61联星脸谱板鹞,由61个绘有京剧脸谱的小板鹞风筝组合而成,还配有138个哨口,“这么复杂繁琐的东西,只有150克,相当于3个鸡蛋的重量,只要有4级风就可以放飞上天。”赴美期间,南通板鹞表现优异,无论是高温微风还是雨前强风,成功飞鸣16次,观众惊道:“太神奇,太震撼了!” 此前,张文智先后在日本丰桥、法国马赛、韩国首尔、马来西亚马六甲海滨、美国明尼苏达州,以不同的方式展示板鹞艺术,开展风筝文化交流活动。他说:“世界的眼光和东西方共同的认可提醒我们,在艺术传承中务必求真求实,追求其核心灵魂,这样才能走向世界。” 
张文智展示在美国制作的风筝“京剧脸谱”。 心系技艺传承, 他立志打造南鹞第一村 今年,张文智把更多精力放在对板鹞艺术的总结和传承上,“南通板鹞融雕、刻、扎、绘、搓、缝、漆、磨十余种工艺于一炉,只有在相应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中才能很好的传承发展。” 张文智把多年心得写成文字,今年8月被《中国工艺美术》收录出版,以《翱翔彰显中华文化 鸣笛传扬天籁妙音》为题,介绍南通板鹞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我还收了个徒弟,是十里坊小学的老师。我要把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为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土生土长于港闸的张文智,最近从新城区搬回了老家,此举是为了圆一个梦。“唐闸街道新园村有着深厚的板鹞文化基因,除我以外,这个村出了两个市级传承人、近20个多个风筝制作民间高手、100多名风筝爱好者。我希望能把村子打造成中国南鹞第一村。”为了这个梦想,张文智在老家着手装修一个200平方米的风筝展示馆,还计划着出一本关于南通板鹞制作技艺的书。他说:“要让世界透过板鹞艺术窗口,了解南通独特的江海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