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晚报网首页  
专题首页 | 两会要闻 | 热点关注 | 代表建议 | 委员心声 | 网友看两会 | 两会议程 会议文件 | 奋进的南通 | 图说两会
  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辉煌十二五 变化在身边·南通这五年]观天测雨,现代气象服务你我
2016-01-17 09:37:39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全面升级改造8个国家级自动站,建成1部风廓线雷达,引进每秒峰值运算达12万次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十二五”期间,南通气象部门以创新为动力、科技为支撑、精准为目标,围绕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需求,着力提升业务核心能力、逐步建立开放型创新体制、不断增强人才支撑,在生态文明建设、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为农服务等多个方面,全面提升了现代化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截至2014年底,我市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完成率综合得分88.0分,位列全省第三。

高精细化气象预报“出炉”

“燕子,这段时间你们预报的天气特别精准,说降温第二天就降温了,说下雨第二天就能够看到明显的降水,特别是前阵子在连续几日的阴雨天过后,预报说要出太阳了,第二天的太阳还真不错。”听到母亲对所在单位气象预报精准度的夸赞,今年35岁的盐城东台姑娘彭小燕心里美滋滋的。

“老妈,为了让像您一样的市民获取尽可能准确的气象信息,每一天在咱们气象预报中心都有一大波专家在观测、会商,而后才会有结论数据‘出炉’对公众发布。”来通10年,彭小燕算得上是一名新南通人,现担任市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此前从事过多年的一线气象预报工作。

气象预报是一项24小时不间断运转的岗位,和所有一线的气象预报人员一样,彭小燕一年365天大部分的时间都献给了工作。在工作小册子里,她会每一天对预报结论和市民反馈做一些记录,“11月24-26日以及12月2-4日两轮寒潮,通城48小时降幅均在10℃以上,市民对预报精准度给予好评。”

大家知道这种高精细化预报是如何“出炉”的吗?彭小燕介绍,以寒潮预报为例,气象预报人员在一周前甚至更早就开始对全省预报业务一体化平台里的数值以及冷空气天气活动的过程进行关注;在24~48小时内,根据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的不断修订发布冷空气的预计影响程度、时段及区域范围的服务材料;在冷空气发生过程中,通过自动气象观测站和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来跟踪服务寒潮影响的程度及未来趋势。

“这是一个极度精细化的预报过程,在实际操作中,预报人员几乎时刻都紧盯着天气过程的演变。”市气象局副局长张鹏说道。而要完成如此精细的预报,除了专业的气象人员外,良好的硬件设施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样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2010年,在原出台的《南通市气象管理办法》基础上,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信息发布、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人工影响天气和防雷减灾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完善,制定了南通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综合性气象法规;2013年9月,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南通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工作实施意见》,提出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考核指标;2014年12月,江苏省气象局与南通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同推进南通气象现代化建设合作协议,内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为农服务等多个方面。

而为了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进程,近5年来,我市气象部门着重提高地面观测的自动化程度和地面观测网的密集程度。全面升级改造了8个国家级自动站,增加云、能见度、降水现象、固态降水、蒸发、雪深、辐射等自动观测传感器;全面升级区域站观测网(117个站),实现1分钟入库、2分钟共享,降水、风、温度、湿度等常规气象要素的平均站距达到10km;建成1部风廓线雷达,与现有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形成对空中的立体监测。更重要的是,南通市气象局还于2012年专门引进了每秒峰值运算达12万次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这在江苏仅南京、苏州、南通3家拥有,硬件设施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特色气象助农作物“防癌”

袁美玉是通州区骑岸镇的一名普通村民,今年11月,因途经镇老干部活动中心绿地时及时看到了电子显示屏上“未来几天多雨,抓紧做好秋收秋种工作”“本周多阴雨,影响秋收秋种”等关于提醒农户的农业专题气象服务信息,避免了农作物因不利天气带来的经济损失。

今年的秋收秋种期间,我市遭遇罕见的连续阴雨天气,11月1-25日市区累计降雨量148.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4倍;日照累计42.2小时,比常年平均值少67%。针对这样的天气,市气象部门通过现代化的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气象信息服务站等发布渠道,提醒农户抓紧短暂的降雨间隙,加快秋收秋种进度,抢收水稻及其他粮油作物。

农业气象的现代化同样体现在我市于2014年针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以如皋为例,去年4月中旬末至下旬的10多天出现“连阴雨”天气,为小麦赤霉病的“滋生”提供了绝佳环境。赤霉病是典型的气象型病害,号称小麦界的“癌症”。据如皋搬经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谢同伯介绍,从2013年秋播至2014年的3月,前期积温偏高,小麦生育进程加快,抽穗扬花期较去年提前,时间拉长。而如皋的小麦主栽品种扬麦13、扬麦16等为易感病品种,抗病性差。

如皋气象局组织预报、农气专家进行专题会商。“当时得出的预报显示,4月中下旬,如皋降水量偏多,平均气温偏高,气候条件对小麦赤霉病的侵染、蔓延较为有利,而这一年在如皋,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程度为中等偏重。”在小麦赤霉病最佳防治时间内,如皋气象局每天定时两次滚动发布小麦赤霉病防治期间气象服务材料共13期,发布如皋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材料共2期,并第一时间通过电视、电子显示屏、报纸、网站、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平台将服务材料报送当地政府、乡镇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提醒广大农户抓住晴雨间歇期突击喷洒农药。记者从如皋搬经镇农技推广中心了解到,由于预报准确,服务及时,小麦赤霉病发生率均控制在3%左右。

据介绍,近五年,我市农业气象服务特色显著。在做好粮食安全气象保障的基础上,针对南通高度发达的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加强特色服务项目。与农业、植保等部门合作,建立特色种养殖气象服务专家联盟和农业专家队伍,建立了10余种主要农作物气象服务指标集和周年服务方案,同时还与保险部门共同推进农业保险专项气象预警服务等。

公共气象服务迈向现代化

上周,南纤公司的几个家庭筹划着周末来个家庭聚会,微信群里讨论聚会安排时,热心的后勤事务长@小螺丝(网名)总不忘将天气预报信息通过手机截图提前共享到聊天群里。由于前几次聚会计划@小螺丝都采用这一方式,效果都还不错没有影响到行程,尝到了“甜头”后,这一次他一如往常地提醒大家。

南纤家属@猫咪家的小叮当是我市气象部门的一名专业工作人员,在目睹了几次朋友对于天气预报的搜索特点后,也许是受职业习惯驱动,她当即在群里留言,“墨迹、新浪天气、天气通……天气预报信息获取渠道多且杂,而且只能仅作参考,要获取相对精准的气象信息,建议还是即时关注报纸、广播、电视、96121、@南通气象的官微以及微信公众号。”

那么,问题来了。有别于96121、@南通气象微博等获取气象信息的官方渠道,墨迹等手机APP上的资讯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呢?精准度又如何?我们通过市气象专业部门得到的回复是,他们的数据获取路径大多也是从地方的预测通过修订上传到省气象局,再由省局统一打包传送至国家局通过购买所得,不过一如很多的手机APP上关于气象预报已经精确到小时,且每小时的预报内容均涉及气温、风力、风向、风速、湿度、温差等,如此数值预报的产品输出其“可信度”值得商榷。

另外,在加强气象公共服务方面,近五年,市气象部门致力于推进城乡均等化服务工作,不断满足公众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善气象信息发布绿色通道,确保气象信息“发得出、收得到、看得懂、用得上”,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0%;积极围绕南通建设长江口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全面推进长江口立体交通气象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通州湾示范区海洋气象综合观测基地、吕四海洋气象广播电台,着力提升海洋气象监测、预警和服务能力;围绕生态市建设,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提高生态服务型人工增雨能力;积极开展霾和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预警、空气质量预报、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工作。着力提升气象服务综合业务能力,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记者 李彤

MultiAttachPh
[编辑:晚报沈樑]
苏ICP备12061785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941 邮箱:zgnt001@163.com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
版权所有:南通报业新传媒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