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促进持续增收方面 1、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市建成20家众创空间、发放“通创币”1000万元支持创新创业;建成10个品牌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业培训5000人次,帮扶1万名以上群众创业。 2、全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不低于460元/月。 3、增加群众转移性收入,为全市农村低收入农户建档立卡并缴纳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个人筹资部分,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4、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发展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30家、“全托管”经营主体500家。 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 5、全市新增普惠性幼儿园15所,新开工建设幼儿园18所。 6、全市新建、迁建、扩建14所中小学校,缓解部分学校班额过大问题。 7、建成200所数字化校园,完成5800个微课资源开发,建成“慧学南通”公益助学平台。 三、扩大就业服务方面 8、建成覆盖全市的就业招聘信息系统,全市提供就业岗位25万个以上,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6万个。 9、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 四、完善社会保障方面 10、为全市2000名困难对象配发康复生活辅助器具。 11、为全市1000名14周岁以下残疾儿童提供免费康复训练。 12、建立全市重点困境未成年人保护长效机制,为市区350名重点困境未成年人提供司法、医疗、教育、救助等保护,对其中30名监护缺失或无力监护的未成年人提供替代照料监护。 五、发展医疗事业方面 13、新增全科医生160人,新招聘100名大学生充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14、提升基层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市区完成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改造,启动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工程;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30家,建成心理健康咨询站6家。 15、开工建设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新门诊楼及地下停车场,市第二人民医院门急诊病房综合楼主体封顶。 16、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最低标准提高到65元。 17、对全市适龄妇女实施“两癌”(乳腺癌和宫颈癌)免费筛查18万人。 18、加强急救能力建设,完成市院前急救中心信息平台升级改造,建成通州湾示范区院前急救分站。 六、强化住房保障方面 19、市区竣工动迁安置房面积478万平方米,新安置动迁户2.2万户,基本实现动迁异地安置“先建后征”。 20、市区完成5个、新启动8个“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项目,完成17个老小区整治(6个老小区完成全面整治、8个老小区完成单项整治、3个老小区实施道路交通优化工程)。 七、改善生态环境方面 21、对市区16条段河道进行截污整治。 22、全市完成5条段县级河道、45条段乡级河道疏浚整治,更新改造小型灌溉泵站160座,新建防渗渠道470公里。 23、建设市污水处理中心深度处理项目、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 24、对全市重点行业50家企业实施清洁化改造。 25、对四家发电企业4台大型燃煤发电机组实施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改造。 26、对18家重点企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 27、市区禁燃区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10台。 28、建成智慧环保应用系统,为公众提供空气质量指数查询、环境污染投诉举报等服务。 八、丰富公共文化方面 29、全市建成20个镇(街道)、100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 30、全市新建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各20个,市图书馆新增图书10万册;市区建成韬奋书屋(吧)20个。 31、全市100所学校(其中市区30所)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32、市区开展免费体质测试5000人,全市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800人。 33、市区主要公共场所基本实现免费WiFi服务全覆盖。 34、市区建成10个小游园,新增通吕运河、海港引河绿廊70公顷。 九、提升养老服务方面 35、建立市区照护保险制度,覆盖所有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参保人群。 36、全市新增养老床位4800张,为农村敬老院配置1000张护理床和1000台空调。 37、支持医养结合发展,全市新增8家护理型养老机构,培训养老护理员500名。 十、加强公共安全和其他公共服务方面 38、市区完成100个老旧小区监控设施建设。 39、市区改造34个老小区用电接户线,新增、改造546台配电变压器。 40、完善消防防控体系,建成小海消防站,完成全市7个化工园区消防站升级改造工程。 41、全市开展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10万人。 42、市区8处人防工程暑期免费开放纳凉。 43、市区建成3个标准化菜市场。 44、建成通农物流中心粮油交易大楼与4万吨冷库并投入使用。 45、强化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全年开展食品安全动态监测3000批次,市区建设20家农贸市场快检实验室,完成市区肉菜流通追溯体系一期工程。 46、市区新建2个公交换乘中心、3个首末站。 47、加快农村公交体系建设,全市镇村公交开通率达80%。 48、市区新增100辆新能源公交车,新辟6条公交线路、优化调整8条公交线路。 49、市区新建支路6条,新建公共停车泊位102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