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晚报网首页  
专题首页 | 两会要闻 | 热点关注 | 代表建议 | 委员心声 | 网友看两会 | 两会议程 会议文件 | 奋进的南通 | 图说两会
  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人大代表葛家君:还原河坡沟岸面貌,构筑乡村碧水绿苑
2016-01-19 11:14:58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近年来,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的伟大号召,凝心聚力建设美丽乡村,在较短的时间之中,南通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取得了美丽乡村建设成就。但是作为体现美丽乡村基本特征的河道水体坡岸的现状特点仍不符合美丽乡村基本目标要求,为此,我们针对目前乡村河道水体的存在问题,对照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目标,提出还原河岸面貌的举措,构化乡村碧水绿苑画图,供各级政府及全社会研究参考。

    一、乡村河道水体坡岸基本现状特征

    最近通过对南通地区农村河道坡岸基本现状特征进行了实地调研,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三个严重 三个看不到 三个失去”的基本现状特征。

    1.三个严重主要是:河水污染严重,河底淤泥严重,河面浮物严重。(1)水体污染严重:通过对一些河道水进行了检测化验发现,水色度50度以上,浑浊度60度以上,细菌量1mL220以上,氨氮量15%以上,这些指标对照国家有关标准均为超标,其水体污染成为全国性大部分区域的严重问题。(2)河底淤泥严重,不少乡村河道、河底中均有不同程度淤泥,有的河道河底淤泥层达2m以上,一般乡村河道淤层边在0.5m以上。(3)河面浮物严重:农村河道水面上基本形成了“锅盖”,不是水生浮动植物,就是外来废弃物,由水生浮动植物与废弃垃圾物构成当今农村河道水面体。特别春夏之季,乡村河面多种水生浮物应运而生,外来泡沫、纸片、废布…应有尽有。甚至死猪、死狗、死鸡尸体常有可见,显而易见,一群蚊蝇飞舞歌唱,真是不堪目睹。

    2.三个看不到主要是:看不到鱼虾水中串行,看不到孩童在水中嬉闹身影,看不到河岸芦花点头画影。(1)看不到鱼虾水中串行,上世纪80年代前,走到农村,站在小河边上,不时可以看到小虾、小鱼在水中窜来窜去,跃上跃下,真是一幅美丽的鱼虾戏水图呀。如今到了乡村大河边上,也难能看到鱼虾水中串行。(2)看不到孩童在水中嬉闹身影,30年前,初夏刚到,调皮的孩子,脱光衣服,光着膀子,三五成群在那小河里穿梭在芦苇之中打水仗、捉迷藏,好一个动人画面。可如今农村小河里再也看不到孩子们在河水中嬉闹的身影,就连喜欢在河中生存的鸭、鹅也不愿光顾那农村河沟了。(2)看不到河坡沟草芦茅物影,上了年纪的人均看到,在那开春之时河坡芦苇应运而生,活脱脱的像小宝塔,从土中生出,河岸那茅草尖应运而生,露出红红的头顶,小孩到河坡上挖着芦笋,放入口中甜甜的,小孩到河岸上拨着茅针,品尝特有的茅味。到了秋季河坡芦花随风点头,茅草则成为茅苇,真是一个独有风景,迄今这种风景难能一见。

    3.三个失去主要是:失去河道使用的本质功能,失去河道美丽风景,失去河道经济利用价值。(1)失去河道使用本质功能。河道本质功能是排灌,而近年来农村河道淤塞,排水速度慢,进水速度慢,严重影响农村、城市人们生活。据报载,每年暴雨季节,我国不少农田被淹,城市无法出行,交通变阻,其河道本质功能减少或丧失。(2)失去河道美丽风景,乡村河道一直是文人墨客描绘美景的抓手。诸如: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而如今文人墨客对乡村河道如何描绘呢?只能如此描绘了,站在小河边,臭气扑面而来,乱草杂物浮水上,如今河道真肮脏。失去独有的美景风貌。(3)失去河道经济利用价值。昔日农村河道除作为水利排灌外,还能繁育鱼虾水产品和茭白、藕、菇水生经济植物。如今鱼虾不可生长,有经济价值水生植物也无法生存,失去了河道的应用经济价值性。

    二、乡村河道水体坡岸碧水绿苑基本构架蓝图

    针对目前乡村河道水体坡岸基本现状特征,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目标要求为“三清、三绿、三黄”乡村河道水体坡岸碧水绿苑蓝图。

    1.三清主要是:水底清、水体清、水面清。(1)水底清,就是指河道水底基本无淤泥,淤泥层厚度应小于5cm,插竹无起泡现象。(2)水面清、河道水面无外来漂浮物包括泡沫、纸片、猪、羊、狗、猫、鸡等尸体与讨厌的蚊蝇,且水生植物面积小于水面面积5%。(3)水体清,应为一眼望到河底,其水体浑浊度5度以下,水色度10度以下,氨氮量2%以下,细菌量1mL10以下,其它有关指标,均符合国家卫生饮用水标准。

    2.三绿主要是:水体绿、河坡绿、沟草绿。(1)水体绿实质为水体蓝绿色的水质与天交绘,河底倒影栩栩如生的天水一方胜景。(2)河坡绿,春季应为绿茫茫一片,夏季应为绿森森一望,秋季为绿白花一景,冬季为白茫茫一片的特有河坡绿美景。(3)沟草绿,早春为绿尖尖,初夏为绿片片,秋季为绿黄黄,特有的乡村河岸草绿美景。

    3.三黄主要是:水体黄、河坡黄、河岸黄。(1)水体黄,这里并非指水体为黄色,而特指这种水体应具有黄金的成色,也就是具有价值,这种水体价值体现在乡村河道水体三个方面,其一体现在水体排灌速度,能够确保排得出灌得上。其二体现在水体灵气上,具有鱼虾穿方游水体,具有孩童可以嬉戏打闹。其三体现直接创造经济值,能够收取有价值水草与鱼虾,每亩水面可创收入5000元以上。这种水体,我们称为乡村黄金水体带。(2)河坡黄,这里河坡黄涵义与水体黄基本相同,这种河坡黄金色价值体现在乡村河道河坡三方面:其一河坡体完整,能够担当保护水体排灌功能。其二体现河坡灵气,能够凸显芦苇原生态特征。其三能够创造直接经济效益,所产芦苇、芦花可以加工成工艺品,每亩河坡应直接创造经济价值收入达4000元以上。这种河坡带为乡村河道黄金色河坡带。(3)河岸黄,这里河岸黄与水体黄基本相同,这种河岸黄金色价值体现在乡村河道河岸有三个方面,其一体现河道河岸灵气,能够体现乡村河道河岸的茅草的特征。其二能够看到小兰花与小孩童的身影。其三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乡村河道水体坡岸碧水绿苑建设与管理举措

    建议采取三统、三清、三护、三强举措,创建美丽乡村河道风景线。

    1.三统:统一认识、统一谋划、统一领导。(1)统一认识关于乡村河道建设问题,无论各级政府,还是社会以及学术界均有不同认识。我们通过调查考察综合分析,主要有三种认识:其一认为乡村河道建设只要有河道建设,存在一种单纯河道物体思想,这种思想又称为简单性乡村河道建设思想。其二认为乡村河道建设应构筑成硬质体河道思想,这种思想称为高档性乡村河道建设思想。其三认为突出乡村气息的生态河道思想,综观三种思想,各有其道理,但第三种思想符合现代乡村河道建设管理要求,符合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符合我们所绘制的乡村河道建设蓝图的需求,所以各级领导、社会及专家学者思想为构建乡村河道碧水绿苑提供思想基础。(2)统一谋划:乡村河道建设工程是一项既是系统性项目工程,又是独立性项目工程。既是短期性工程,又是长期性工程。所以在制定谋划乡村河道建设工程中,既要列入统一的长期计划,又要列入统一的短期计划,既要列入统一的整体计划,又要列入统一性的独立计划。按照统一谋划要求,首先是以下至上形成乡村河道建设的统一计划目标体系,制定专业性乡村河道工程建设发展管理目标、计划。同时据各级政府计划之中应体现乡村河道建设工程主体内容,将乡村河道建设工程纳入各级政府主要议事日程,推进乡村河道建设,构筑符合中国特色的乡村碧水绿苑。(3)统一领导,乡村河道建设工程是现阶段的重要工作,所以各级政府强化领导,并明确一把手要亲自抓,亲自管,并建立统一的乡村河道建设领导管理机构,从组织上保证乡村河道建设顺利推进。

    2.三清:清理河道河底淤泥,清理河道河水杂质,清理河面浮物。(1)清理河道河底淤泥,应每年实施一次清理。可采用机械化绞吸机进行清理,所清理的淤泥应采用专用运输工具,作农田肥料使用,实施淤泥利用,保证河底淤泥厚度小于20cm。(2)清理河道污水杂质,可采用专用水质沉净剂,进行水质清理,一般每年清理1次。(3)清理河面浮物,采用专用河面浮物清理机进行清理,当浮物覆盖水面面积20%以上,应进行清理,保持浮物覆盖水面积小于20%,所清理的绿色水面浮物应粉碎加工成牲畜饲料,实施废物利用,提高效益。

    3.三护:护理河道河底,护理河道河坡,护理河道河岸。(1)护理河道河底,一般每5年进行一次河道河底护理。河道河底护理方法,可采用清水护理法和水护理法。清水护理法,将河道水抽干,除去淤泥,采用石灰、石膏、木炭、等物质按一定比例配量,铺入河底进行夯实。有水护理法,可采用明矾加石灰进行配量,按照一定量均匀撒入河底,使河底底面土硬化。(2)护理河道河坡、修整坡体,削高填低,并采用串筋灌剂,补栽芦苇、茅草,提高河道坡体整体稳定性。(3)护理河道河岸,修整河岸,清除杂草,打造河道河岸的美丽景色。

    4.三强:强管理、强投入、强创新。(1)强管理,乡村河道工程建设,还原河坡河岸面貌,构筑乡村碧水绿苑关键措施是强化管理。其管理应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强化人为管理,每条每段河道应落实责任人进行管理,并签订管理责任书。其二强化制度管理,将河道管理列入制度管理范围,列入公民守则内容,使河道管理常态化。其三强化网络管理,采用计算机系统,实施乡村河道监控管理,使管理高端化。(2)强投入,乡村河道工程建设应为各级政府与社会投资的重要项目,应加强投入力度并在三个方面注重投入。其一应注重在现有乡村河道还原河坡河岸面貌,构筑碧水绿苑基础建设上投入。其二注重在乡村河道美景建设上投入。其三注重在增加乡村河道使用价值,提高经济效能作用及常态管理上投入。(3)强创新,乡村河道工程建设与常态管理是永久性的系统工程,为更好地建设与管理好乡村河道,应强化创新,并强化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投入主体创新等三个方面。其一强化技术创新,应在基本工程建设施工上寻求新方法、新工艺,研究创新新机械。其二应在管理体制方法上进行创新,研究创造新的管理方法、机制、模式。其三应在投入主体上创新,应从国家集体投入转向社会投入,采用冠名与效益收入吸引民用资本投入。

MultiAttachPh
[编辑:晚报沈樑]
苏ICP备12061785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941 邮箱:zgnt001@163.com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
版权所有:南通报业新传媒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