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发布时间:2021-06-26 编辑:苏敏 来源:
“井冈红旗”雕塑矗立在通往井冈山的泰井高速连接线旁。

24日,游客们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记者尤炼

24日,游客们在井冈山景区合影留念。
井冈山,中国革命胜利的光辉起点
“妈妈,红军叔叔当年是怎么咽得下这些野菜的?用油炒吗?”
“丫头,咽不下也得咽。没有油,只能用水煮……红军只有吃了这些野菜,还有这里展示的一点点红米,外加一些秋茄、南瓜,才有力气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打仗!”
6月24日,下午3时,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展厅内,一位母亲和七八岁模样的女儿,展开了这样的对话。在这对母女面前的展柜内,一只破旧陶碗内盛着一把野菜、两只秋茄,还有剖开的南瓜片……参观者看着红军每天吃着这样的伙食,个个面色沉重。
展板上,写着如下文字:“当年,红军物质生活非常艰苦,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经常吃的是粗糙的红米饭和缺少油盐的南瓜汤,有时甚至要靠野菜充饥……”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当年,井冈山流传的这首歌谣,正是红军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的井冈山。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农军随后抵达,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在生活极其困难的井冈山,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改造地方武装建立工农兵政府,经历近百次大小战斗,在井冈山成功创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成为‘革命摇篮’和中国革命胜利的光辉起点……”讲解员在现场指点着一件件珍贵红色文物,向现场近百名参观者深情讲述着井冈山的红色革命历史。
八角楼的灯光、黄洋界的阻击战、朱德的扁担……在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的故事结合着实物,通过讲解员的叙述,让我们零距离触摸到扭转中国命运的伟人风采。
“五指擎天秀井冈,险峰无限过黄洋。三湾改写新军制,一法分完旧地疆。星火燎原传赤色,工农革命聚戎装。”站在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沙盘模型前,我们看着沙盘上灯光所指示的路线,标识着当年毛泽东带领部队上井冈山的路线,耳畔似乎回旋起嘹亮的军号、震天的炮声、胜利的欢笑……
井冈山精神,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
以毛泽东曾经生活和亲自指挥过一场场战斗的位于茨坪等处的旧居为中心,在艰苦卓绝、震惊中外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史背后,这些见证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红色历史遗址,闪耀着跨越历史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八角楼前承传统,烈士陵园铭宗旨,黄洋界上话使命,枫树坪下铸军魂,雷打石前明纪律,博物馆里学历史,旧居里面悟情怀。”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讲解员向前来采访的我们归纳的一首诗,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色历史的红色传承。
“你们是从南通过来的?巧了,我是从如皋赶来的!退休后只要有空,我每年都会在‘七一’前夕到井冈山来走一走、看一看。”在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内,记者听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用如皋话在和他人交谈,倍觉亲切;一打听,老人家已经是第7次来到井冈山。
面对采访,老先生极为低调,只简单透露一二:姓谢,今年76岁,从教育系统退休,多年来一直对井冈山红色历史保持着学习热情;老人已经去世的大哥,曾是一位新四军老战士……
“井冈山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可概括为: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谢老先生在现场掰着手指对记者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著追求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井冈山景区一位负责培训的同志介绍,每年都有大江南北的无数参观者到井冈山,接受红色教育、感悟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南通地区近几年赶来的团队,不下百批次……
一座红色之山、英雄之山、胜利之山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段激荡人心、曾经鼓舞了无数革命者斗争精神和意志的浪漫文字,出自毛泽东在井冈山写就的《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一书。如今,被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用一块醒目展板,展示在无数参观者的面前。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看‘桅杆’得有高的站位。政治站位要高,任何时候必须注意从政治上看问题、想事情,善于把纷繁复杂事物置于政治的角度下透视,用‘望远镜’登高远望,用‘显微镜’见微知著,看问题才有高度、深度和广度……”博物馆讲解员的现场生动剖析,给我们以深刻启迪。
井冈山厚重的红色底蕴、传奇的革命浪漫,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接受“井冈山精神”的洗礼。
在实地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仅2017年至2019年的3年间,井冈山旅游人次由1732.54万增加至1932.14万,旅游收入从138.89亿元增加至160.3亿元。红色旅游和红色培训的发展壮大,催生了一批红色产业。
井冈山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2014年以来,红色培训人数年均增长41%,学员在山平均逗留时间由过去1.5天延长至4.5天,他们把红色培训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助力老百姓增收致富,实现红色培训与农民增收双向并举。
“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
巍巍井冈山,一座英雄之山、一座胜利之山、一座威武之山,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华民族精神一座不朽丰碑,永远值得我们仰望!
本报记者周朝晖 尤炼 江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