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事关民生福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攻坚克难,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在五年的时间里,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23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南通模式”在全省推广;建成新型合作农场330家,经营面积18.1万亩,实现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无缝对接;全市在库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104个省、市级经济薄弱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均超过45万元。
2012年底,党中央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我市严格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精准扶贫。至2019年底,对照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元/年的标准,全市在库建档立卡55561户、96105人全部脱贫,104个省、市级经济薄弱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均超过45万元,提前一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了巩固脱贫成果,我市还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力阻“病根”变“穷根”,各种项目、基金再发力,群众生活底气更足、信心更强。
曾经南通人多地少、田块零散不连片、河渠密布。2016年起,市委、市政府坚持“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实行融合发展、区域化整体建设,打造了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南通模式”。“十三五”以来,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234万亩,农业经营实现“规模”“产业”大跨越,项目区的土地规模经营比例提升到现在的56.4%,平均流转规模300亩。今年,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南通农地、农技并举,从耕地质量提升、绿色生态农田、宜机化改造、高效节水、智慧农业、精准管护等多方面,综合施策,立体推进。目前,我市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市50个项目完成开标项目48个,在全省位列第五。
五年来,南通以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创造性地将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有机结合,探索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领办、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参股、鼓励村干部和种田能手参与经营的新型合作农场,走出了一条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的新路子。目前,全市已建成新型合作农场330家,经营面积18.1万亩,经验向全省推广。全市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步伐,目前共培育有以村干部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具备资格)1500多人,并定期接受免费专业培训,为土地规模经营、发展新型合作农场储备了人才。与此同时,我市还勇探农改新路,健全“经营、分配、考核”三项机制。各地形成了合作社直营村干部集中管理、村组干部分包经营片管理、招聘能人参与管理以及本村农民合作经营等四种模式。
记者唐佳美
供图:许丛军 徐明 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