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昊参加“金点子”小发明比赛。 记者尤炼
10日,南通市第30届小学生“智能杯”小巧手比赛在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举行。13支代表队、150余名选手参加“金点子”发明创造、时装设计、插花艺术等项目角逐,南通特殊教育中心荣获团体一等奖和四个单项二等奖的佳绩。该校单独组队参加该项赛事20余年,一批批残障学子得到锻炼,为他们将来实现自身价值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特教中心
单独组队屡获佳绩
通过声、光、电的运用,让盲聋学生及时收到住宿管理人员的应急指令,快速高效地疏散,为生命安全赢得宝贵时间……10日,南通特殊教育中心弱视男孩马昊凭借“金点子”小发明《基于声光电的特教学校宿舍应急疏散集成控制系统》荣获本次比赛二等奖。
从1992年开始至今,我市已连续举办30届小学生“智能杯”小巧手比赛。该项赛事已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华东地区一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本届小巧手比赛,我校荣获团队一等奖和四个单项二等奖。”特教中心德育处主任王慧云介绍。该校单独组队参加小巧手比赛20余年屡获殊荣,其中,残障学生小发明荣获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人次、全国创新大赛一等奖和发明奖金奖12人次等。
指导老师
以老带新助力比赛
比赛现场,一名聋哑少女身着同学设计的个性化服装,在舞台上展现美丽与自信。这是特教中心聋哑女生钱淇萍(设计制作)、何佳玉(表演)合作完成的作品《霓裳》,喜获本次比赛二等奖。她们的指导老师是何海燕和张雨晴,这对搭档称得上是“老带新”。
何海燕毕业于江南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已有27年教龄。“我毕业于盐城师范学院英语专业,今年刚参加工作。”张雨晴说,何老师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指导过10余届学生参加小巧手比赛服装设计项目,“本届比赛,我们根据小模特特点,作品采用粉色系,表现出少女的活泼俏皮。”
王慧云介绍,多年来该校指导小巧手比赛的师资团队薪火相传,近年来,还有志愿者加入进来。本届比赛,志愿者姚红搭档管倩老师担任泥工类和折纸类指导老师。10余年来,社会爱心人士与学校教师团队共开设舞蹈、双手画、手工制作等近20项兴趣小组活动,为残障学子快乐成长助力。
参加比赛
锻炼能力实现价值
毕业生陈淦后天性耳聋,参加过学校科技创新社团,曾发明“趣味盲人构图盒”,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毕业后,陈淦考取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现在市第六人民医院从事美工设计工作。毕业生马冬梅现就读于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参加过两届小巧手服装设计模特展示,多才多艺的她变得更加自信、活泼。
“一批批残障学子参加小巧手比赛,培养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对他们将来进入高校深造,走上社会实现自身价值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特教中心副校长施建军介绍道。
记者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