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孙同林
发布时间:2022-06-04 12:00:53 编辑:严晓星 来源:江海晚报夜明珠
“麦——好——割——咯——,麦——好——割——咯——!”忽然听到村庄上空一阵阵布谷鸟的叫声,布谷鸟是在向人们传递夏收的消息。
走在乡间田埂上,金灿灿的麦浪向你涌来。饱满的麦粒已经把麦衣撑开缝隙,麦芒闪烁着刺眼的光芒,麦子熟了。微风吹来,麦穗与麦穗相互碰撞、相互拉扯、相互耳语。成熟的麦子一根挨着一根,一垄接着一垄,一块地连着一块地,一眼望不到尽头。整整齐齐的麦秆、昂首向上的麦穗、此起彼伏的麦浪,推搡出清脆的沙沙响声,为我们送来阵阵麦香。这熟悉的香味,淡淡的、幽幽的,如梦如幻,令人陶醉。
麦子的一生阅历丰富,自去年10月份种子下地,要到来年的5月底才能收获,前后长达7个多月时间,一年的秋、冬、春、夏四个季节它都经历到了,麦子在不同的生命阶段,经受了各个季节的风光雨露,吸收了各个季节的养分,也就荟萃了众多的芬芳气息。
深秋,麦种下地一个星期左右,麦芽便破土而出。儿时的这个时候,大人们是不允许我们下地的,生怕踩断了麦芽。刚从泥土间钻出来的麦芽,犹如刚刚离开母体的婴儿,一股乳香纯净得让人怜爱。麦芽幽静的香味是很讨人喜欢的。麦芽的香其实隐含着啤酒的香,据说,喜欢喝啤酒的人好的就是这股纯纯的香味。
慢慢地,麦芽长成麦苗。麦苗的香来自苦寒。越冬期间的麦苗面对的是冷风冷雨,遭遇的是冰天雪地,麦苗们将身体缩一缩,它们用瘦身的方法抵御严寒,寒冬的麦苗身上始终散发着涩涩的清香,如童男、童女保持着纯真气味。熬过漫长的隆冬,进入春天以后,麦苗在春风中加快了生长的脚步,清香的味道也愈发的浓郁。现在,城里的不少超市里有青麦苗或麦汁销售,据说麦汁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叶绿素、矿物质等元素,青麦汁作为一种饮料,既能解渴,又有保健的作用。
清明到,麦叫叫。拔节阶段的麦秸上带有一股甜甜的味道,仿佛少男少女身上的青春气息,又是几天,麦子就开始抽穗了。抽穗灌浆的麦子香味带着成熟女性的妩媚,越发地诱人。在粮食匮乏的年头,麦熟前的日子是农家最难熬的,人称青黄不接,为了度饥荒,人们在元麦六七成熟的时候,便急不可耐地扯下麦穗,制作成一种特殊食品“冷蒸”。“冷蒸”的制作工艺比较繁复,将青麦穗采摘下来,放锅里炒一炒,去掉麦壳后用石磨碾成丝状,将这些丝丝缕缕揉成团,或做成饼,就可以直接食用,“磨子口的冷蒸”带着清香,成为乡村珍品,吃过之后会让人久久难忘。不过,扯“冷蒸”会导致减产,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农人一般不舍得多制作它。如今,“冷蒸”已经成为家乡饭店里的一道特色美味,也成为人们回味故土的味道。
立夏十八朝,早麦朝上挑。立夏过了,便已经丰收在望。成熟麦子身上依然是清纯质朴的香味。老家夏熟作物统称“三麦二豆”,三麦指大麦、元麦、小麦,小麦在三麦中成熟期最晚,所以排在最后,其实,老家一直以小麦为夏熟的主产。农家吃的馒头、面包、煎饼、饺子、面条等均以小麦为原料。大麦多用作生猪饲料,后来又成为生产麦片、啤酒的原料。元麦产量高,是煮粥的好材料,元麦糁煮成的粥呈红色,黏稠、养人,因为成熟期早,所以是制作“冷蒸”“焦屑”等食品的原料,曾受到农人的青睐。不同的麦子,不同的加工方法,制作成不同的食品,会生成各种不同的麦香风格。把刚刚收获的元麦晒干,放在锅里翻炒至微焦,将焦元麦粒碾成面粉,即为“焦屑”,“焦屑”的食用很简便。当年上学读书的日子,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我往往还没到放学就已经饥肠辘辘了,放学一回到家,便急急地找来“焦屑”,放点白糖,加点开水,调成糊状,即泡即食。“焦屑”很抵饿,半碗焦屑就足够我抵挡一阵子了。
如今的超市里,随时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面制品,而且都很精致,很可口,但我却觉得其中少了麦子的本色,缺乏传统的那股麦香。
又是五月六月麦子黄,又是遍地阵阵麦子香。麦香中的布谷鸟叫声,传递给人们的是亲亲的乡情和浓浓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