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发布时间:2022-07-22 14:49:55 编辑:高锋 来源:江安镇的红旗桥头堡。石建海
在革命老区如皋,坐落着一个“红军小镇”——江安。
这里既是江苏这片土地上唯一列入中央红军序列的正规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的诞生地,也是如皋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和中共如皋独立支部的诞生地,这里红色资源丰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至今保留了近30处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覆盖了江安镇周庄、鄂埭、胜利、陈庄等近20个村(社区)。
随处可见的红色元素、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成了当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使得红色经济持续发展。
保存完好的传统老屋、整齐茂盛的高大树木、蜿蜒延伸的沙土小路和不时传来的蝉鸣声,记者从江安镇周庄社区贲家巷主干道旁的小路穿过,仿佛穿越到了几十年前。
昨天下午2点,室外气温接近40℃。此时正在贲家巷内参观红色遗址的张树林、张丁丁父子早已大汗淋漓,但仍耐心地听着当地村民叙述“红军井”的由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张树林说,趁着暑假带孩子来这儿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希望儿子能真正明白祖国是如何变得强大的。
“我们建成了一座乡愁馆,建设了一个大舞台,谱写了一首村歌,编辑了一张村报,还绘画了社区文化墙。”周庄社区党总支书记孙新桃说,他们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采摘,在社区内形成了“红色元素+休闲采摘+民宿”的农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把红色遗存转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年收入可达80万元左右。
“红色精神”代代绵延,“红色村庄”焕发新颜。如今,这座小村庄在红色基因的加持下,升级为全国文明村、省蚕桑生产示范村,蚕桑产业让865户蚕农户每户年均增收10500余元。
“如何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推动乡村振兴,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江安镇党委书记王鹏说,这几年,江安依托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深挖红色内涵,坚持“红色传承+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的新路子,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将红色基因培育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与乡村振兴发展一体推进,不断实现红色资源的价值转化,让这座闪耀着红色光芒的小镇焕发出奋进新时代的荣光。
全力培育壮大红色文化产业,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成了江安镇描绘高质量发展画卷上的重要一笔。2021年4月,江安镇与央美设计团队合作,形成《青春穿越江安红》创意方案,编制了《江安镇革命根据地旧址(文物)保护规划》《江安镇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等规划,进一步谋实“发展红色经济,推动乡村振兴”这一发展思路;6月,江安镇东燕小学被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南通如皋红军小学”;11月,位于镇区的红色主题项目“火种广场”“红旗桥头堡”一期项目建成。
与此同时,红色遗址遗迹周边设施也循序渐进地发生了改头换面的变化,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生态景观游步道……齐备的红色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补齐了原有的旅游要素短板。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碑、红军井、红军小学……南京游客张梅打卡了江安镇的每一处红色经典,临走前从周庄社区购买了一条当地产的蚕丝被,在朋友圈里直夸:“这次红色之旅不虚此行。”
在正在论证的《江苏红军小镇规划》初稿里,我们仿佛看到了这座“红军小镇”未来的模样:红十四军纪念碑区域将提升为红星广场;改造提升中共如皋独立支部诞生地纪念碑区域,建成红旗广场;串联丁西线、江曲线等主要道路开通红色之旅专线;持续发展蓝莓、葡萄、火龙果、樱桃等特色水果产业,建设跨村连片的红色旅游采摘环线,推动红色游与生态游、乡村游、研学游融合发展,依托海量红色遗址遗迹建成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多种业态实现集聚效应,带动红色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各类富民产业落地见效,实现红色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张铁生住在红十四军纪念碑的附近,今年他准备在家里开一间农家乐,对未来满是期待:“借着红色东风,我们的日子会更加幸福。”
记者陈嘉仪
通讯员石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