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发布时间:2023-02-19 18:20:44 编辑:苏敏 来源:南通网1月29日,兔年正月初八,南通国际会议中心里红成一片,春意融融。主席台上,开年动员铿锵有力,十佳案例喜获表彰,全市上下学有标杆、行有示范、赶有目标。从这天开始,贯穿农历新年第一个工作周时间表的,是市委、市政府连续召开多个事关全局的重要会议。看似主题各异,实则指向一致:2023年是拼经济、稳增长、促发展的关键之年,竞逐高质量发展赛道,等不及、慢不得、坐不住!
持续推进“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营商环境提升年”动员大会、全市项目建设动员大会、全市制造业发展大会、南通科技人才发展大会、建筑业发展大会……开年重要大会不讲空话套话,而是直奔主题、干货满满。同步穿插进行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百名通商南通行、招商队伍能力提升培训班等活动,也有异曲同工之效。在这个一分一秒都经不起耽误的春天,南通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组织招商、招工、暖企、抢订单的队伍奔赴一线,拼出江海之勇,干出破竹之势。
事业发展,关键在精神
一年之计在于春,开局起势见精神。作风建设实不实、工作效能高不高,直接影响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也决定了一个地方、一个部门能不能争先进位。
2023年全市第一个工作大会发出了持续推进“招商引资突破年”的动员令,旗帜鲜明传递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决心态度。“开年就奔跑、起步就冲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成为全市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共识。
新春第一会,市委市政府提出持续推进“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营商环境提升年”,号召全市上下拿出“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担当,迎着困难上、担着重担干、干就要干好。《中共南通市委关于贯彻落实“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重要要求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活力的意见》出台的背后,意味深长、用心良苦。能否做到“四敢”,既集中反映了一座城市发展生态好不好、社会活力强不强,也充分折射出一个地区干部、机关、企业、群众精气神足不足、创造力够不够。“如果我们不拼就没有竞争力;如果我们不努力,很快就会被别的城市甩在后面。”发展的紧迫感催促着各地只争朝夕、奋力拼抢、全力奔跑。
上有重锤响鼓,下有早谋快动。启东经济开发区派出5支招商小分队,奔赴各地开展“敲门行动”。启东经济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局长宋飞驰从新增项目信息了解到,上海一家医疗器械企业寻求生产基地,便马不停蹄登门拜访。开年以来,启东已新签约项目16个,其中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个。
崇川区在兔年新春重大项目开工仪式上提出,深入落实首席服务员制度,持续擦亮“万事好通·濠满意”服务品牌,更主动、更高效地为企业解决痛点、疏通堵点、破解难点,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全力护航。
目标实现,关键在环境
惟有政企一心,方能共同打拼。2月15日,在如皋新春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上,12个项目签约落地。经过细致的前期工作,其中4个项目符合企业营业执照办理条件,如皋市委书记何益军当场为企业颁发营业执照。
参天大树,根植于肥沃土壤。从实践成效看,南通通过去年“营商环境提升年”的打造,越来越多的部门和单位向上对标、主动作为,让企业和群众有了更高期盼。顺时应势,今年南通持续推进“两个提升年”活动,不断优化“万事好通”营商环境,把企业的难事当成各级党员干部的自家事,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
开年就开跑,频频放大招。南通正在就出台2023年“万事好通”新66条,广泛征求意见。新66条以全力服务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主线,以推进惠企政策精准直达、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重点,让市场和政府同向发力、良性互动。《关于南通加快制造强市建设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也在热议中,以制造业之稳支撑全局之稳成为共识。
产业、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与人才。只有抓紧导入更多优质项目、优秀人才和高端平台,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弯道超车”。全市科技人才发展大会提出,要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和长三角引领性的区域科创中心,明确了“年内新招引认定科创项目1000个以上”的目标,提出以科创项目增量,为今后的“爆发式”增长蓄势赋能。
为了让更多人才留在南通,南通还将建立贯通线上线下的“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形成人才诉求“一窗受理”、人才服务“一站供给”、人才发展“一帮到底”的服务闭环,着力解决人才关心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问题。
走稳走强,关键在动能
锚定目标开好经济大船,成为响彻江海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拼抢项目、强势招商、制造业当家,则是促进经济大盘走稳走强的重要动能。
大盘谋局,首在度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对一座城市经济开好局起好步、助力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从项目建设动员大会到制造业、建筑业发展大会,无不传递出强烈信号——以项目建设的重大突破、产业的做大做强,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超越,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南通靠制造业起家,也必将靠制造业走向未来。”立足南通产业基础,市委市政府精准研判,把做大做强制造业作为南通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最强拉动力、最大爆发点,并提出要用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支撑形成一个个新增长点,确保南通经济率先实现整体好转。做最好的自己,就是要把长板做长。去年南通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四成,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五大重点产业集群实现产值8185亿元,同比增长10.2%。这些数据,彰显南通制造业的韧性和潜力,凸显新动能的引领作用。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高质量发展既是省委期待,也是大势所向。1月30日,全市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计划新开工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99个。2月9日,《2023年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正式发布,南通共有34个项目列入2023年省重大项目清单,入选项目数量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今天的优质项目,就是明天高质量发展的种子。
大型塔吊挥舞巨臂、施工机械隆隆作响、运输车辆穿梭忙碌……忙碌的建设者和往来穿梭的工程车辆,生动地演绎着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2月11日,通州16个产业项目集体开工,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7个,专精特新“小巨人”项目5个,全部为先进制造业项目。海门区6个产业项目入围2023年度省级重大项目,其中3个项目为今年开工建设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产业项目入围数列南通第一。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第一个春天,南通以“赶早”姿态、“赶考”状态,把“敢”字稳稳落到实处,拿出非常之力抓项目,提供非常之策优服务,拼出非常之举强信心。一系列“春之声”操作背后的深意是:我们不能把胜负的决定权交给下半场、留到后半段,只有拼出“开门红”,跑出“新景象”,才能提振发展信心、赢得发展主动,在更宽广坐标系中找准南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