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日,入伏第三天,记者跟随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来到位于启东市的宏强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厂区,感受周学军、郑律两位验船师“战高温、斗酷暑”的工作日常。
“今天是为公司承建的一艘海上长158米、宽42米、高13米的全回转3000吨起重船进行船体分段合拢检验,这也是南通地方船检最大的起重船。”周学军说。
当日,气象台发布的高温橙色预警显示为最高气温34℃。整个造船厂区像是一片滚烫的“钢铁丛林”。两名验船师为了“赶早凉”,早上5时许就从南通出发,在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后,上午7时许登船作业,现场检测甲板的温度为42℃。
南通欣源船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对该船舶建造过程进行质检服务。公司监理张徐林介绍,该船共分16个环段196个分段,此次主要是对第6与第7分段、第7与第8分段的合拢焊缝进行完工检验。一艘大型海船,从开始建造到建成下水,验船师按检验程序至少要上船检验几十次,每次都要抱着“吹毛求疵”的严苛态度开展检验、检测,来不得半点马虎。而且,质量责任实行的是终身负责制,所以要求船检师必须一丝不苟,认真负责。
严苛的工作标准不仅要求验船师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还要有较强的体力体能。周学军告诉我们:“夏季高温,船舶钢板吸热能力极强,如果室外34℃,底舱内就得有55℃以上了。”说话间,他屈身从12.8米高处的一个直径50厘米大小的“人孔”钻进了船舶底舱——这里空间狭窄、密不透风,是一个冬天冷如冰窖、夏天热如烤箱的地方。进入底舱后,他的身体无法直立前行,只能趴着移动。随他下去的支队党群科小昝,没过一会儿就已汗如雨下、头昏眼花,立即钻了出来,一口气灌了5瓶矿泉水,才缓过劲来……
底舱除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闷热外,还弥漫着刺鼻的油漆、焊接粉尘、施工的噪声。负责在上部检验的郑律告诉我们,验船师就像“船舶医生”,需要确保船舶的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路、每一个设备都符合规范和法规要求。我们建议他们“歇歇再干”,他们说:“我们只能一口气将这艘船检验完毕,如果出去再进来的话,身体会更加难受。在热浪中逆行‘洗桑拿’,早就已经习惯了。”
在漆黑的船舱里,验船师只能打着手电筒慢慢爬行检验检测……由于船舶仍在建造中,舱内留有不少钢板、焊条等材料,一不小心就会受伤,所以只能小心翼翼检查、小心翼翼前进,比对图纸仔细查看每一条焊缝、每一个焊点。周学军说,幸亏实行了“苏沪船检区域合作”,上海来了两名验船师参加,缩短了检验时间,否则更加“吃不消”。
此次检验一直持续到上午10点多才结束。当两名验船师大汗淋漓地钻出船舱时,甲板上的温度已经达到了60℃。
记者彭军君 通讯员包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