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发布时间:2025-08-24 08:35:30 编辑:苏敏 来源:南通网摄影爱好者在拍摄抗战老兵的生活日常。 资料图片
近日,市摄影家协会夕阳美摄影分会将139位抗战老兵的影像资料等捐赠给市档案馆。2015年,近50位年过半百的摄影爱好者用手中的镜头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拍摄。他们遍寻南通籍及在南通地区浴血奋战过的百余位抗战老战士,用影像定格了那些即将消逝的烽火记忆。
“抢救”烽火记忆 139份档案归藏史册
“我的祖父虽然没有直接参加红十四军,但一直是红十四军的支持者。当时(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对红十四军展开‘清剿’,我们一家人被迫流离失所。”镜头前,80多岁的南通籍抗战老兵朱剑身穿正装,佩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从容而深沉地回忆起那段烽火岁月。
尽管讲述的内容简短,却将南通地方革命史的一角生动展现在今人面前。赓续祖辈与父辈的信仰,1944年春天,17岁的朱剑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进步学生团体“金兰同盟”,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朱剑;同年12月,参加苏中抗日青年解放先锋团,从此开启了抗日救亡的革命生涯……
“朱老已经离开了我们。”望着画面中朱老慈祥的笑容,市摄影家协会夕阳美摄影分会名誉主席吴华的思绪不禁回到了数年前与朱老面对面畅谈的场景,眼眶湿润。她表示,这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工作。他们争分夺秒,希望趁老兵们身体状况良好时尽可能多地保存历史记忆。“遗憾的是,我们原计划拍摄238位抗战老兵,最终只完成了139位。而10年后的今天,仍在世的老英雄仅剩寥寥几位。”
在捐赠仪式现场,夕阳美摄影分会带来了这批珍贵的影像资料,其中包括朱剑在内的139位南通籍或曾在南通地区浴血奋战并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的抗战老兵。每位老兵的档案由多张不同状态的照片、口述历史的视频,以及一份亲手填写个人信息与革命经历的“南通市新四军老战士、抗日民主根据地老干部、老党员调查登记表”组成,共同构成了一部立体而鲜活的抗战记忆图谱。
深知其历史价值,夕阳美摄影分会全体成员倍加珍视这批资料,拍摄完成后立即进行系统整理与妥善保存。然而两年前,主要负责管理工作的老会长王兆祥突然病逝,成员们在悲痛之余也不得不思考这批影像资料的归宿。夕阳美摄影分会主席朱新通说:“让存放10年的历史资料回归档案馆,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不仅是以老年摄友之心,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同时,也以此告慰曾经和我们并肩用镜头记录时代的摄影前辈。”
十年追光拾光 晚年为历史而奔走
十年为信仰而行,背后是说不尽的苦辣辛酸,但激励大家一路坚持的唯有“值得”二字。
市摄影家协会夕阳美摄影分会成立于2003年9月。成员们始终以“愉悦身心、延缓衰老、发挥余热、服务社会”为宗旨,团结相伴、执着追求,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分会长期致力于公益拍摄,策划并完成了“百位期颐老人”“百对金婚夫妇”“百位光荣在党五十年老党员”等多个“一百”主题拍摄系列,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2015年3月,得知南通市新四军研究会正对健在抗战老兵开展口述历史的抢救性采集工作,夕阳美摄影分会主动联系,毅然承接下这项时间紧、任务重的拍摄工作。“市新四军研究会从2012年起开启这项工作,南通大学学生也曾参与其中,但由于人员精力有限,加上老兵居住分散遍布全国,进展较为缓慢。当时我们刚结束了‘百位期颐老人’拍摄,团队中又有一批热心公益的摄影伙伴就主动请缨。双方一拍即合,促成了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吴华回忆道。
为了抢抓时间,近50名成员分成6组,同步展开拍摄,在抗战老兵的家中,甚至病房前,记录下他们的音容笑貌。见到南通人,老战士们感到格外亲切,纷纷整理衣冠、提振精神,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瞬间。“这是我们做过时间跨度最长,也最具意义的拍摄。这些老兵都是从烽火硝烟中走来的赤胆忠心的共产党人。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举起相机,也倍感荣幸能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历史、致敬英雄,为我们的晚年生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岁月无情,将往事染成黑白,也染白了记录者的鬓角,但他们的工作尚未落幕。目前,成员们正紧锣密鼓,收集整理前期拍摄的160余段现场花絮视频,计划编纂成《十年·拾光》花絮集锦赠予市档案馆,让记忆在档案馆中永存。
让档案走出深库 推动历史“活”起来
市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档案资料非常珍贵。“我们将妥善保存,并将这些珍贵记忆精心整理、开发成革命教育史料,让社会大众能更多地了解抗战老兵的英勇事迹。”
红色档案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近年来,南通市档案馆持续推进红色档案征集与口述史料采集工作,深入挖掘、有效利用馆藏红色档案资源,切实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与使命。
去年,市档案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在官网成功打造了集视听功能于一体的线上展厅。展厅集中呈现了包括“镇馆之宝”——张謇与大生档案、明清档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档案以及改革开放时期档案在内的多类珍档,并通过H5互动、AI机器人讲解等形式,系统展示了南通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历程。其中,浏览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档案,1944年反“清乡”斗争中的宣传单《干到底》、1946年南通刘桥、四安区政府致群众的公开信《我们一定不离开你们》,以及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入南通城的珍贵照片等,以鲜活形式“走”出深库,向公众立体还原了一段段振奋人心的红色记忆。
“我们还与本地媒体紧密合作,依托‘江海晚报’‘南通记忆’官微等平台,开设了‘档案里的南通岁月华章’‘档案人讲述抗战物件故事’‘红色珍档解读’等专栏,以图文、视频结合的方式,讲好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相关负责人补充道,“同时,线下与大中小学建立合作机制,组建红色档案宣讲团,打造特色思政课堂,不断增强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和历史使命感。”
此外,档案馆深研细究,系统整理并出版了一批反映重要历史时期与事件的档案汇编、专著和普及读物;将红色档案融入各类展览中,推出“以史为鉴 以档话廉”等主题展览,并制作轻量化展板,深入社区、学校和企业巡展。据悉,由市档案馆策划的“南通城市记忆主题展”目前也在积极筹备中,计划于今年在档案馆一楼正式对外展出。 记者杨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