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竹青采收葡萄。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3日,走进位于通州区金沙街道平桥镇村的御润家庭农场,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果香。占地60亩的葡萄种植区内,现代化农业设施与自然生态完美融合:地面铺设防草布,架子上整齐悬挂着黄色防虫板,一串串晶莹饱满的葡萄在层层叠叠的枝蔓间若隐若现。棚顶的大屏实时滚动播放着温度、湿度等关键种植信息。“农场种植‘阳光玫瑰’‘妮娜女皇’‘浪漫红颜’等十余种优质葡萄品种,通过手机App就能完成水肥一体化调控,实现精准农业管理。”农场负责人王竹青介绍。
2013年,这位自称“闲不住、爱折腾”的创业者做出了重大决定——辞去房地产公司工作,回到家乡通州投身农业。怀揣着农业情怀,王竹青遍访多地优秀农业种植大户,确立了“精品化、差异化”的发展思路,立志打造一个集桃、梨、葡萄、大樱桃等多个品种于一体,实现全年三季采摘的“百果园”。
多年来,在葡萄种植领域,王竹青独创了一套“精耕细作”法则。他坚持生态种植理念,全部使用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技术,为葡萄品质提升打下坚实基础。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控产哲学”,“普通葡萄亩产可达2000公斤,我们严格控制在1500公斤左右。”王竹青说,以“阳光玫瑰”为例,每串会保留50粒左右果实,每株藤蔓叶片控制在20—25片,确保每颗葡萄都能获得充足营养。这种近乎苛刻的标准,让农场产品在2018年第十一届“中山杯”优质葡萄评比中斩获金奖,“御润葡萄”的品牌由此打响。
2021年,在积累丰富经验后,王竹青做出了关键决策——给农业做“减法”。他果断缩减其他水果种植面积,集中资源专攻葡萄产业。这一思路调整背后,是他对农业本质的深刻理解:“农产品价值提升不在于规模扩张,而在于单品突破。”如今,农场与省农科院建立合作,开展联合育种和区域试验,大棚内培育着近40个葡萄实验品系,全力打造国内本土葡萄品牌。
“青哥出品,必出精品”——这句在短视频平台“出圈”的广告语,让王竹青成为葡萄种植界的“网红”。2023年起,他组建专业团队,通过短视频分享葡萄种植技术、新品种测评等内容,吸引大量粉丝关注。“葡萄下市后是种苗销售旺季,我们的账号主要面向种植户提供品种选择指导。”王竹青笑称自己是“非著名葡萄测评师”,通过直播带货和种苗销售,农场实现了线上线下双渠道盈利。今年8月,在全国优质葡萄展评中,农场选送的“妮娜女王”获得金奖,“阳光玫瑰”获得优质奖,进一步巩固了行业地位。
“从6月底到中秋前后,是葡萄采摘最繁忙的时节。每天都有上百个订单,月销售额稳定在60万元左右。”王竹青介绍,农场主要采用订单式销售,客户可以预约采摘,也能通过电商平台购买。“农场推出了葡萄礼盒装,还与京东平台长期合作,确保葡萄能完好地到达消费者手中。”
站在新的起点,王竹青已规划好未来发展路径:一方面继续优化现有品种的种植技术,引进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另一方面加大育种研发投入,计划新建育苗资源圃和杂交育种大棚,自行选育出更适合本土气候、抗病性强且风味独特的“红皇冠”系列葡萄品种。
记者 陆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