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焕新亮相的中公园。 记者 尤炼摄
本网讯 (记者蒋娇娇)秋染濠河,古园新颜。历经一年精心改造,承载南通百年记忆的中公园昨日竣工亮相。这座由先贤张謇主持修建的“五公园”核心成员,既是中国城市美化的先驱,也是张謇“早期现代化试验”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今以“古今交融”的崭新姿态,延续着“公共之园”的百年承诺。
中公园的历史,始于1917年张謇主持建成的“五公园”体系。两院院士吴良镛曾评价,南通东南西北中五公园与唐闸公园构成的公园系统,推动了城市风貌的现代化转型,是近代中国城市建设的创举。
张謇不仅率先启动北公园建设、多次捐资,更将其子留学获赠的2500元馈金悉数“移助南通公园”,这份民本情怀跨越百年仍熠熠生辉。当年《通海新报》连日刊载开幕启事,中秋开园成为全城盛事,文人雅士品茗赏月、琴音悠扬的场景,成为一代南通人的集体记忆。
1953年,中公园转型为“少年之家”,完成了从文人雅集到少儿乐园的功能转变,延续着中公园的公共属性与文化培育使命。航空模型小组的腾空梦想、国际通信小组的电报传情、米邱林生物小组的葡萄丰收,以及诗歌朗诵会、书画展览等丰富活动,让这里成为几代南通人的青春烙印。“那时候,最期待的就是周末去中公园的少年之家,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模型、学知识,那里留下了我们最快乐的童年时光。”如今步入中老年的市民提及此处,仍满是怀念。在“五公园”中其余四园或功能转变或暂未开放的岁月里,中公园始终坚守开放属性,成为传承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
此次改造并非简单“修旧如旧”,而是历史风貌与现代需求的有机融合。市濠河管理办公室联合市住建局城建中心,重建了魁星楼、工字楼等标志性建筑,复原了斗拱、彩绘、古式门窗等,梳理了水系、补种绿植,重现了“亭台楼阁映碧水”的古典风韵。同时,园区也注入了现代功能:工字楼变身国学研修馆,魁星楼设置状元文化展,文创商店、咖啡吧与濠河观览点相映成趣,让百年古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城市客厅”。
从1917年“五公园”开园到如今焕新,中公园的变迁见证着南通城市发展的脚步。作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南通如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75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狼山国家森林公园、长江体育公园等一批公园相继落成,延续着张謇以来对公共绿色空间的追求。这座穿越世纪的园林,正以崭新面貌,见证南通更多美好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