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如皋市城北街道的田源家庭农场被金黄的稻浪包裹。秋风掠过,沉甸甸的稻穗如海浪般起伏,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水稻收割机轰鸣着穿梭田间,所到之处,稻秆被整齐割断,稻粒如雨点般落入粮仓,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已经开镰收割三天啦,今年种植了将近2000亩稻麦,预计亩产650公斤,又是一个丰收年!”农场主周映华站在田埂上,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周映华和妻子曾是农机手,多年来,他们如同农业战线上的“游侠”,辗转全国各地,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奔波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现代农业经验,也看到了传统农业的困境——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土地撂荒,“谁来种地”成为难题。
“农业是立国之本,得用现代化的方式把地种好。”周映华说干就干,2015年,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现代农业的憧憬,他和妻子回到如皋,建立田源家庭农场。
创立之初,农场便将规模化、智能化种植作为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创新经营模式。
农机库里,大型拖拉机、插秧机、无人植保机等农机及配套农业机械近百台(套)整齐排列着,与9台烘干机和6台粮食周转仓一道,构建起一条完整的机械化生产链条。“水稻种植期间,一个人可以操纵两台机器打药,一个晚上就能完成五六百亩,放在以前人工打药的年代,根本难以想象。”周映华说,农场采用稻麦田间全程“无人化”作业技术,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
在农场的烘干区,又是另一番忙碌的景象。烘干机24小时不停歇地运转着,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声。周映华抓起一把刚烘干的稻谷,指尖搓捻间,饱满的米粒滚落,“将稻谷的水分控制在14.5%以下,即可达到米厂收购标准,眼下烘干机马力全开,一天能够烘干300吨稻谷。我们还会为其他种粮大户提供代烘的社会化服务,就算下雨也不发愁了。”他笑着说。
面对农场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挑战,周映华展现出新农人的智慧与担当。“从种到收一切事宜都交给农场,农户在家中就能稳稳地收租金,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周映华介绍道,农场通过土地流转整合零散耕地,提供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托管服务,让农户们当起“甩手掌柜”。这种贴心的服务模式,很快获得认可,农场土地承包面积也从最初的100多亩,逐步扩至2000亩。
“科技在进步,农业机械化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我们新农人要用科技让土地焕发新生。”周映华满怀憧憬地表示,他计划逐步淘汰老旧设备,积极引进更先进、更高效的农机以及物联网技术,实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运的全流程智能化;同时,他希望通过参加专业培训,进一步学习了解税务政策,帮助涉及自产自销农产品的家庭农场规范账目、充分享受税收优惠,逐步成长为农业“全能手”,让农场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本报记者 陆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