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正文

[江海文化名人群英谱]名门闺秀张柔武的音乐教育轨迹

2015-09-14 11:38:25 来源: 江海晚报

张柔武,1919年5月8日出生。

张謇的铜像落成。(右二为张柔武)

与学生们合影。(左四为张柔武)

在通师百年校庆上领唱。

□口述人:张柔武

为传承和弘扬南通特色文化,彰显江海文化特色魅力,本报文化周刊即日起推出“江海文化名人群英谱”专栏,通过扫描南通文化名人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充分展示江海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果敢坚毅的自强性、创新创造的开拓性、崇文尚德的自觉性。

开篇编发张謇孙女张柔武的口述史。张柔武,1952年应聘任教于张謇创办的南通师范学校,1984年离开学校从政,1998年退休,在南通教育界和政界工作46年。

独辟蹊径寓教于乐 范唱引导有机结合

初上讲台,面对来自县、市地区各方面的学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施教,如何能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使他们成为新社会的人才、合格的小学师资,就是我在音乐教学中要解决的课题。

音乐是一门通过听觉感悟的技巧课程,唱歌、视唱、弹风琴、听音,都要求发出准确的音响来,尤以唱歌是重要的一项。

歌词是歌曲的主题。要以歌声播扬歌词主题,塑造如景的形象。为此,务需挑选合适歌曲作为教材,这很为重要。我精益求精地挑选思想性和艺术性融合于一体,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技术中的歌曲教材,同时以技能技巧为手段进行教学,为了博得学员的兴趣,声情并茂的范唱很起作用。如开课之初,教唱《东方红》歌时,我范唱时眼前仿佛呈现出黎明的早晨,一轮红太阳冉冉升起,光芒万丈,一位巨人迎光而立的景象。学员们个个都张大了双眼看着我,露出了向往的神情。同时授以理性知识教育,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音乐也是一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是形象思维,也是逻辑思维。当“多、来、米、发、孰、拉、西”七字未组合时,毫无意义。一经编成曲谱后,它便有了活力。如田汉、聂耳先辈所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是他俩在日帝侵华时期写的抗日救亡歌曲,它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爱国热情。当新中国成立后,定为《国歌》,至今已响彻全球。又如冼星海先辈写的《黄河大合唱》,发出排山倒海、气壮山河的磅搏气势,激发人们爱国卫国的热情。音乐的内涵具有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功能,有着无上的精神文明的价值,我身为教师,为此这样说:“音为心声,乐于育人”。

不懈学习刻苦钻研 因材施教卓有成效

任教之初,我不能忽视自身修养,不懈地学习政治理论和哲学理论,且刻苦钻研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在音乐课程中的视唱、练琴都因人制宜,对基础不同的学员,一视同仁。毕业生毕业后大多数分配到小学,幼师班分配到幼儿园,也有一部分分配到政府机构和中学工作,并有一名主动去参军的学员。

师范生的音乐素质较好的不多,三十多年期间曾发现了几个,可后来考进学院音乐系的仅两人。一名是52届校友李道平,他喜欢学钢琴,在工作两年后考进北京艺术学院,后来从事音乐专业;另一名是82届校友任美兰,声音素质好,考进了南京师大音乐系。作为老师,是该爱才惜才的。

凡幼师学员应当是人人都能唱歌和弹琴的,这是硬任务。一名张生五音不全,唱不成歌,走音跑调,终日不食不寝,我只好为她另立教案,调整学习内容,唱歌课照上,增加学习手风琴,后来成为她的强项,成为幼儿园少有的拉手风琴的老师,毕业后还曾在我演唱时伴奏。另一名吴生,双手生得短小,她的大拇指和小指达不到风琴键盘的八度,我无奈为她将琴谱上跨八度的音都改为同和弦的五音或三音,如此始方便了她的练习,在毕业时,她同样弹奏《牧童短笛》乐曲通过了考试,我才放下心来。

课堂教学接受观摩 汇报演出轰动全校

1978年某日朱嘉耀校长来告,南京市音乐教研室全体音乐教师来南通参观并来我校观摩课堂教学,校方将此任务交给我,我欣然接受了。就请客人看我正在教学的课,不再另选。

那时我正待教歌曲《毛主席纪念堂》第二节课,歌曲旋律已在上节课练过,待学唱歌词。该曲词节奏是4/4、3/4拍子,体现了情绪的变化,歌词内并有急吸气分句的技巧要求,学生们发挥得很好,课后获得了好评。在此之前,我也率领我市音乐教师去南京市中学观摩过两个中学的课堂教学。

1979年学校恢复“文革”后首届幼师班,校方指定由我担任音乐教学任务。音乐课在一般普师班被视为副科,但在幼师班却是重要课程,每个学生要学会弹琴,学会教唱歌,我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项任务。

那时缺少教师教学大纲,我便自订纲要、自编教材,并且自己动手刻钢板,复印教材。同时要对他们30个人负责,我挨个去接触了解她们各自的性格和素质,因材施教,值得欣慰的是他们确实是在校期间最努力的一个整体。

1982年她们毕业前,我为之组织了一场基本功汇报演出音乐会。全班30人,人人是演员,人人能唱会奏。演出节目,唱、奏交叉进行,有独唱、联唱、二重唱、小组唱、大合唱;奏有风琴独奏、四手联奏和伴奏;并有手风琴的独奏和伴奏。近两小时的演出,他们显得沉着、自如。通过他们的汇报演出,也充分展示了我在教学上的成效,那场史无前例的汇报演出轰动了全校。

与时俱进满载荣誉 桃李芬芳薪火相传

在校期间,市领导、校领导对我的政治生活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十分关心,多次给我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和平台。1954年,市成立音乐教研组,任命我为组长。1957年蒙省教育厅厅长批准,我去南京师范学院进修一年。1959年9月为市统战部指派,与文教局的徐冬昌同去省各界人士政治学校培训班,那时我已在社会兼职市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市民主同盟会成员。1965年2月,市统战部通知我和市民主促进会主委、十四中校长樊祥华同往上海市外岗华东社会主义学院学习。

1958年我得到过二等奖,是关于在黑板上的五线谱识调号的学习内容,试以电线连系风琴与黑板,以小灯炮发光定位。1976年、1977年得到过校先进工作者的称号;评到高级讲师职称;2012年原校长朱嘉耀还给我补了一份以《名媛、名师、名流》为题的鉴定,并在《南通日报》发表了。

2012年在《江海晚报》上发表了一篇散文《师爱无限》:“张老师自编、自刻钢板三年……张老师运用自己坚实的专业知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硬是让我们这群缺乏自信的未来的幼儿教师……师爱让我们幸福了一辈子,师爱使我们学会了做人,师爱让我们成就了人生!”我没想到82届的毕业生,在工作了三十年后还如此情深意切,铭记昔景,我非常感动。

同样,今年5月6日在《南通日报》上登载了一篇由55届校友陈必信口述:“名门闺秀,桃李芬芳,严谨教学,卓有成效,硕果果累,薪火相传”,看后有些意外。在文中,他记述在读大学期间参加了合唱团,在中学任职时并组织过合唱和写词作曲,这真体现了薪火相传的意义了。

从教从政得以重用 通师校庆重温校歌

新社会成立初期,能唱兼奏两种技能并举的音乐教师很少,当时我受重用,跨校在女师、商校、卫校兼课数年。1984年为了工作之需,我兼任了市政协工作,影响了教学时间。在服从政务需要的情况之下,我向师范学校辞职,结束了33年的教学生涯。

教学工作结束后,党又为我铺开一条通向社会的大道,在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会上有参政议政的发言权,同时任命我担任民主党派的组织和教育工作。

离校后,我曾在2003年和2012年两次回校参加校庆活动。2003年通师校庆一百年,校方举办庆祝活动。首先在学校四迁的石门碑前举行揭碑仪式,由我在碑前介绍校方在抗战时期坚持校迁、课不停的历史。接着在校庆庆祝大会上,我应邀担任领唱《同唱一首歌》。

2012年通师校庆110周年,校方邀请我去校向学生做一次《重温校歌》的讲座。祖父所写校歌内容为:“狼之山兮青迢迢,江淮之水朝宗遥。风云开张师范校,兴我国民此其兆,民智兮国牢,民智兮国牢,民智兮国牢。校有誉兮千岺始朝。”写出了祖父对办师范的重视,阐明了国家兴亡人人有责的厚望。我受到了影响,在工作时无意识地、也时而体现出这种精神来。事后校方送来由某位同志临摩祖父所写的校歌字体的大幅横框架,赠我留作纪念。

投稿邮箱地址:

wyhappy781@163.com

声明: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广播电视节目经营制作许可证(苏)字第4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12099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941 邮箱:zgnt001@163.com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

Copyright (C) 2015 www.jhw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