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2 08:54:54 来源: 江海晚报
徜徉千年古镇石庄,悠然的慢生活让人心醉。记者 周朝晖
从空中俯瞰,如皋市西南部有一片美丽沃土,一座南依长江、拥有1600多年文化历史的小镇在这里静静地讲述着她的沧桑变迁。
记者周朝晖
石庄镇镇名的由来,听说没?
徜徉在如皋石庄这座安详的小镇上,处处可闻幽幽桂香。
众所周知,在海门有个临江。而如皋石庄此前也曾叫做临江。
在当地百岁老人陈氏仁家中,老先生提起生于斯、长于斯的石庄,言语间很是自豪。他说,史料记载公元411年,现如皋境内同时设三座县治,一座如皋县、一座蒲涛县,还有一座便是临江县。这临江县就是今天的石庄。
陈老说,石庄这一地名,与一则先祖流传下来的故事有关--
有一年,一外来石姓神医来到此地,无偿给当地村民看病,后来终老此地;当地百姓感其恩德在他墓前立一石碑,上书“神医石公之墓”。然而,本地一地主建房需要石材做踏脚石,相中此碑派人去取,未料石碑像生根般无法移出。地主发飙叫人用铁锤砸,将石碑砸成三截,上面两截叫人抬回做了踏脚石,唯独最下方一截坚不出土,只得留在原地。后来,地主踩在这踏脚石上时,石块突然奇怪晃动起来,结果地主一跤跌死。
数年后,石姓神医之孙路过此地,给当地百姓医好瘟疫,获悉自己祖父下落后上坟祭扫,抚摸那生了根的石桩恸哭良久,认为这是爷爷暗嘱他留在此地为人治病。从此,其孙定居此地积善行医。久而久之,大家就把那竖着石桩之地取名“石桩”。其后随着石姓人丁兴旺,人们又把“桩”字“木”旁去掉,这就有了如今的石庄镇名。
凤鸣桥的动人传说,心动吗?
摊开如皋市行政区划图,可见位于西南一隅的石庄镇,犹如一只美丽孔雀,展翅欲飞。
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石庄,总面积85.06平方公里,人口8.44万。 镇区中心,一条古老的龙游河将石庄镇划为南北两片,连接它们的是一座古朴的石桥--“凤鸣桥”。当地百岁老人朱云程,对此桥的传说依然神往--
多年以前,石庄镇南北各居住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和一位勤劳朴实的小伙,两人从小青梅竹马;成人后,男采桑来女养蚕、女摘棉来男耕田,镇上居民都道他们是天生一对。未料,海龙王可恶的儿子嫉妒两人美好情缘,夜里偷偷来此一游,把当地原本南北走向的龙游河扭成了东西走向,把姑娘和小伙子远远隔开。两人从此许愿:一定要在河上架座桥,让南北两地人们互通来往。于是,他们没日没夜劳作,花费一年零二十五天的工夫,终于在龙游河上建成一座桥。两人因此积劳成疾,在桥上钉完最后一根钉后,双双倒地再没醒来。
乡亲们悲伤地把彩锦覆盖在二人遗体上时,他们却化做一对凤凰,在新桥上空盘旋飞翔,并发出声声清脆悦耳鸣叫,最终结伴恋恋不舍而去。后人为纪念他们,便把这座桥叫作“凤鸣桥”。
古镇历经沧桑变迁,传奇不?
放慢脚步,心定神闲地流连石庄古镇老街老巷,小镇慢生活的一种悠然格调,令人心仪。
坐在祖上传下来、有数百年历史的三开间老屋中,如皋安康医院中药师汤道荃老先生,为来客泡上一杯天水茶,娓娓道来古镇沧桑变迁,令人不胜感慨......
石庄历代为文人荟萃之地。宋代翰林学士、词人王观有记述他在石庄“登高望川陆”、“掇英泛美酒”情景。东莞太守沙世坚的后裔沙屏北在石庄兴建“江上草堂”。明代大学问家张静轩归隐石庄,去世后唐伯虎还曾赶来石庄为其撰写墓志铭......鲜为人知的是,古镇还走出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中国科学院院士闵乃本,“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奠基人石明松......
然而,造化弄人。明永乐三年(1405年),江岸坍塌60里,千年古镇由此没入江中。后人在原址之北40里、龙游河西岸重建石庄镇。近80年来,石庄镇的江畔又复涨出若干沙洲,有些已于陆地相连。在今天的石庄之南,已建成如皋深水港区,工厂林立、巨轮穿梭。古镇石庄的发展变迁,无疑,还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广播电视节目经营制作许可证(苏)字第4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12099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941 邮箱:zgnt001@163.com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
Copyright (C) 2015 www.jhw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