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要闻>> >>正文

[江海文化名人群英谱]周建忠的楚辞人生

2015-10-12 14:56:54 来源: 江海晚报

□本报通讯员吴慧鋆

近日,南通大学周建忠教授撰写的论文《关于楚辞研究的几点看法》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多家权威文摘刊物转载。其中,《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代表了我国文科研究的最高水平,令学术界为之瞩目。中国屈原学会首任会长汤炳正教授评价他“是一位相当有气魄、有毅力的开拓者,但又是一位非常深邃缜密而又审慎谦虚的探索者”。

童年磨砺 优秀人格

1955年10月12日,周建忠出生在江苏靖江西来公社曙光大队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对他童年乃至人生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父亲和二姨娘。在那个贫困的年代,能否吃饱肚子是首要问题。1959年,“由于一只羊的追赶,我逃到一块田里,被在田里干活的姨娘发现,背我回家……从此,开始了我与姨娘的‘两人世界’长达六年。”这六年,姨娘在周建忠的童年中同时扮演妈妈、爸爸、能人的角色。

“姨娘一生要求上进,从不懈怠。我大学毕业工作以后,她送我一个红塑料封皮的笔记本,是她1977年3月出席‘靖江县群英会议’的纪念册,对我的勉励是无声而永久的——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珍藏:记录了我1977—1999年出版著作发表论文的清单:题目、字数、发表杂志名称、发表年月、稿费、引用复印情况。”周建忠说,“我性格中的坚毅执著、追求卓越、注重细节、重视规则等,均来自姨娘的影响。”

而在周建忠的印象中,父亲则充满活力,敏捷果断,吃苦耐劳,有精神追求,能承担所有苦难和处理所有难题。尽管家里一贫如洗,有着远见卓识的父亲还是坚持让子女去读书。不仅如此,父亲还教给子女动手能力和做各种家务的本领。周建忠认为:“父亲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般的生存、发展能力,而且在体能、精神上训练我们承担苦难的毅力、担当责任的能力,考验我们的耐力、爆发力、持久力。”

周建忠与范曾先生在一起。

良师为朋 楚辞之路

1973年初高中毕业后,周建忠回到老家务农。他先后做过大队团支部书记、公社通讯组长、团委副书记,写过上千篇的新闻通讯,成了县电台、省报的通讯员。

1975年周建忠参加知青选拔考试,成绩为公社第一名,全县考试作文第一名。1975年9月18日被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1978年大学毕业,被分配至南通师专中文系任教,遇到了朱双六、陆文蔚、王湛、姜光斗等一批使他终身感怀的良师益友。1980年在南京师范大学进修期间,因严迪昌先生的帮助,他能够同时到南京大学听课,结识了唐圭璋、郭维森、孙望、徐复、段熙仲等名师,为他的楚辞学术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1978年到南通师专工作后,“开始一本一本地阅读先秦文献……第二学期读《楚辞》,我找来40多种版本比较、摘录,愈读,愈感到楚辞世界博大精深,引人入胜。于是一头‘栽’进去,再也没有能够走出来。”三十多年如一日,周建忠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周建忠足迹遍布到湖北、湖南,考察屈原的流放路线。同时,为了广泛深入地收集资料,他遍访澳大利亚、美国、日本、英国等海外近30家图书馆,先后三次去香港,多方委托香港、台湾的学者代购楚辞著作、硕士博士论文;千方百计联系在世的专家和已经去世专家的弟子、子女、家属,取得可靠资料;为保护整理、研究发扬楚辞做出了艰苦卓绝、卓有成效的努力。

1992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43万字的《当代楚辞研究论纲》,为当代楚辞学史的第一本专著。周建忠以强烈的使命意识、执著的探索精神,选择新时期做出突出贡献的16 位楚辞学者作专题评述,总结当代楚辞研究成果;首次提出“楚辞本体研究”与“楚辞学史研究”同步进行的研究方法,开启了新的研究模式;建设性地将当代楚辞学界定为九个分支学科,为楚辞学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被学界视为“一项拓荒性的系统工程”、“囊括一代指点百态”、“当代楚辞学史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此后,周建忠以超乎常人的勤奋,精益求精、不断推陈出新,撰写出一系列令人刮目相看的论著,开启了楚辞研究中的“周建忠现象”。先后出版《楚辞论稿》《楚辞与楚辞学》《兰文化》《楚辞考论》等10余部、350万字的楚辞研究专著,在《历史研究》《文学评论》等权威刊物上发表楚辞研究论文160余篇。周建忠说:“在熬夜攻读、爬格子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在事业上,毅力和持久性最为重要,亦最难坚持。”

2013年12月开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楚辞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被学界认为:不仅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汉学界的一件大事,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史和文化史的意义。

周建忠与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汤炳正在一起。

醉心兰花 致力文化

周建忠是楚辞专家,同时也是兰文化研究专家。他说:“说实话,我是一个专业的楚辞学者,一个业余的兰花爱好者。楚辞,是我学术之树;兰文化,是这棵树上的一个较大的树枝。”

由屈原的佩兰爱兰,一头扎进古今兰花著作,他发现“历代画兰,往往停留于兰花的精神状态,而对兰花的植物性关注不够。”在实地走访江浙地区十余家艺兰名家、参加数十次兰花展后,2001年周建忠的《兰文化》出版,该著作从培育,分布、生长方式、种类、栽种历史和栽种方式、图腾遗迹、特殊的文化内涵等角度对兰花作了深入审视,解决了长期困扰楚辞学界和兰学界的一些学术难题。

中国兰花网、《兰蕙》杂志、《兰花宝典》杂志为周建忠写了专访。2002年,中央电视台10频道《家园》栏目推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系列访谈节目,周建忠应邀担任《兰花》的主嘉宾,作了两集长达100分钟的专题演讲。周建忠也因此被公认为兰文化研究专家。

周建忠有着高超的演讲艺术,先后被韩国高丽大学、延世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玄奘大学、复旦大学等海内外大学邀请作学术讲座,周建忠的讲座体系清晰、信息丰富,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又有很多即兴发挥,常常妙语连珠,聆听者如沐春风。每次开设讲座,主办方都要求他讲讲兰花和兰文化,兰花高洁的品质、深厚的文化意蕴被传播到世界各地。

周建忠的代表作。

桃李天下 传承创新

从1978年起任教,周建忠的教师生涯至今已有37年,不管要处理的事务多么繁忙,他始终坚持本科教学。

周建忠是楚辞专家,同时对哲学、数学、物理、艺术都很在行,他将讲台视为神圣的境地,他说:“我特别喜欢讲课,带有强烈的成就感、陶醉感,可以综合前贤、指点江山。”外专业、外校的学生常常慕名前来旁听,阶梯教室被围得水泄不通。

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名师讲课实录”第二辑推出3位名师的“讲课实录”,周建忠的45万字的《楚辞讲演录》为其中之一,汇聚了周建忠几十年的研究成果与治学心得。

对楚辞、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生动形象精彩绝伦的讲解阐释,哺育和滋润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至今分布在南通及省内外的各中学教学岗位上的很多人都听过他的课。

不仅如此,他每年还在上课班级的本科生中找四名贫困生,每人捐助500元。定期询问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习情况,并每人每年给予1000元的购书费。周门弟子中涌现出纪晓建、陈亮、施仲贞、刘庆安、贾捷等一批学术新秀,形成了一支优秀的地域性的楚辞研究团队。

周建忠先后获国家教委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三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今年的教师节,周建忠作为江苏省高校设置评议专家组组长,在淮安现场考察淮安大学的筹建工作,来自省内外的众多学生、弟子从各处送来鲜花、贺卡,借助网络表达他们发自内心的爱戴和尊敬。

此外,在周建忠等人的四处奔走、精细筹划设计下,中国第一家范曾(中国书画大师、著名国学家、诗人)艺术馆2007年11月成立于南通大学,2014年11月26日新馆正式开馆。新馆坐落于南通大学新校区,总面积达6600平方米,分为三个展馆,包括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的文史材料展、范曾先生艺术成就展、范曾先生书画作品陈列展等。同时,艺术馆还设有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研究所,以江海大地南通范氏诗文世家13代诗人系北宋名臣范仲淹直系后裔的诗文、绘画书法、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是南通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2010年,该所受到文化部的特别表彰。

作为范曾艺术馆终身馆长、范氏诗文研究所所长,周建忠说:“艺术馆和研究所目的在于将收藏、展示、研究、保护、传播江海文化于一体,使之成为重大文化项目和展示南通文化的重要窗口。”

周建忠身上有一种坚毅的自信和蓬勃的朝气,始终追求“海内无二”的境界,除在楚辞、兰花研究之外,还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并融会贯通,带给我们以新的惊喜。

声明: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广播电视节目经营制作许可证(苏)字第4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12099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941 邮箱:zgnt001@163.com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

Copyright (C) 2015 www.jhw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