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要闻>> >>正文

[江海名镇探访录]龙城余西,缘何成为历史“活化石”?

2015-10-16 15:40:11 来源: 江海晚报

这里的居民坚持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淳朴憨厚、悠闲知足;这里的街道狭窄而幽深,承载着厚重的人文积淀;这座历经千年、依然保存古朴风貌的小镇,成为人们眼中一本弥足珍贵的地方史“教科书”。

余西古镇掠影。 朝晖

□本报记者周朝晖

余西何以被美誉为“龙城”?

明代建镇,龙头龙眼龙身一应俱全

放慢脚步、悠然走过,您会发现余西古镇南北向的十里老街极为静谧。千年之后,脚下的青石板还是原先的青石板,却留下了无数深深浅浅的旅人履痕;千年之后,老街两侧多了不少残墙颓瓦,屋角上蓑草连绵;千年之后,秦时明月汉时风霜的袭扰淡去,但种种神奇传说仍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

当地文史专家介绍:史载清光绪年间突发饥荒、各地造反,光绪帝遂向御用“风水师”康有为商讨对策。康有为夜观天象发现东南方向有颗“克星”系不祥之兆,奏请皇上派钦天监探查。钦天监来到位于江淮的通州,通过查看地形地貌、城郭设置和周围水系等,测定通州余西场是块“龙地”,是“出真龙天子的地方”,此处“风水”非破不可!后在场内通过采取“开二河”、“挖曹王坟”,破掉余西“风水”。钦天监见“破风水”“除潜龙”大功告成,便回京请功。而余西则因“龙地”之象,其后得名“龙城”。

现存余西古镇区面积约为26公顷,为明代余西城所在地。如今,仍保持明清时期余西城“中轴对称,城河相拥”的基本格局,城建规划中龙头、龙眼、龙身等“龙城”特征一应俱全……

《红楼梦》用“余西方言”写成?

传曹雪芹、曹操与余西曹氏有渊源

有专家经过考证后认为: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实为曹雪芹用余西方言(即“金陵官话”)写成。并且,从全书的语言风格和话语特征,不难发现余西方言与《红楼梦》语言特点整体一致,堪称“全国唯一”,乃《红楼梦》方言引用的“活化石”。

更让世人瞩目的是,随着中原曹操墓的被意外发掘,在破解墓主是否为曹操其人之疑时,余西曹氏后人与其DNA的比对结果,亦成各方关注焦点。

千年余西古镇,文化源远流长。

南通余西古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前不久与中国青绿山水画院签约,合作共建大明艺术文化产业园。这一项目由原余西缫丝厂改建,总投资超5000万元,规划有大明艺术馆、名人字画馆、砚台瓷器馆、通州美术馆、名家工作室等,规模宏大。

在这背后鲜为人知的是,余西书画流派传承北宋东京(今开封)书画派、(南)宋元金陵书画派、明清扬州书画派。流派自北宋以来连绵不断,起自曹彬、任布,传承至任业隆、曹王(反清领袖)等人,到现代则由任苯生、江冠雄举起大旗半个多世纪,桃李遍布五大洲……

余西人如厕要坐上“太师椅”?

世代传承,独特厕所文化令人称奇

从余西古镇一路走过,有种文化元素堪称绝无仅有:当地人如厕,习惯于坐一种“太师椅”。

夕阳西下时分,徜徉在“龙城”老街老巷,不时可见并不隐蔽的路边厕所。这些厕所建在居民家门外低矮小棚屋内,一把泛旧的“太师椅”安放粪坑之上,未设什么遮挡物。而在每把“太师椅”坐板中间,被开挖出一个长方形洞口,供人方便。

“这一如厕方式,坦率地说,和当地其他地区的农厕相去甚远,最初都让人觉得很不习惯,甚至尴尬。”余西古镇建设发展指挥部一位工作人员手指这些设有“太师椅”的厕所介绍说,“有一次,我们在实地讨论古镇开发、保护时,恰好看到一位当地女子毫不避讳地坐到了椅子上,当着众人的面上起了厕所。当时,同行的几个男子脸都红了,不好意思啊。可是,如厕女子却很淡定,若无其事。大家后来一打听,这就是当地千年以来的传统风俗习惯,他们早已见怪不怪啦!”

当地居民对此十分坦然。今年87岁的陈豪天笑着说:“改不了啦。你说说看,中国还有什么地方有余西这种自明清时期就固定下来的、带‘太师椅’的厕所?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文化,这就是传承!”

声明: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广播电视节目经营制作许可证(苏)字第4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12099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941 邮箱:zgnt001@163.com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

Copyright (C) 2015 www.jhw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