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要闻>> >>正文

[江海名镇探访录]五彩栟茶,“天水缸”积蓄几多传承?

2015-10-19 09:21:24 来源: 江海晚报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栟茶,办了一本装帧精美、内容丰富的杂志,叫《居旅栟茶》。这在全市乡镇中属凤毛麟角,足见决策者文化兴镇、文化强镇的良苦用心。宜居宜旅,是他们奋斗的目标。

栟茶一柱楼烧饼。

记者 沈樑

素鸡烧饼竹蛏汤

简单中品出历史的味道?

中国的历史传承,没有哪一个比饮食更加来源于生活,而又塑造着生活。

一地一特产,一物一口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热爱生活的栟茶人,造就了竹蛏汤这道千年历史的传统名菜。竹蛏汤的工艺有泡蛏、剖蛏、醒蛏、煨蛏和配料五个环节,而选材更是以本地竹蛏为佳。因本地竹蛏蛏鼻较长,蛏皮较薄较脆,蛏身半透明、肉质如玉;制成竹蛏汤后鲜嫩爽口,汤质醇厚,色泽乳白,营养丰富。

栟茶的另一特色菜——素鸡,也是和栟茶的佛教文化关联密切。当年栟茶佛事兴旺,做佛事,放焰口,必要斋饭招待僧尼,所以素鸡这种名荤而实素的菜肴,渐渐流传开来。

至于栟茶小吃,更是深深融入栟茶人的生活。栟茶小学教师施昕辰的短文《相遇即是美好》中的文字就最能体现栟茶人对小吃的感情:“工作一天,有些许劳累了,校门口那一柱楼烧饼香味放肆地侵入我们的鼻腔,捆绑在我们的味觉上久久不能散去,直到你饱尝美味才罢休……”

卢扣小笼包、一柱楼小烧饼、味香斋月饼、老酵馒头等栟茶名小吃,不但是栟茶人的充饥小食,每个小吃后面都有一段和栟茶相关的历史故事。

栟茶的饮食,人们从中能品出许许多多的味道,但其中最为厚重的味道必定是历史。

这就是栟茶。

栟茶老街第一家客栈大东旅社。

读书喝茶耍花鼓

慢生活滋养小镇出名人?

栟茶离不开一个茶字。传说早年进栟茶镇的路口,长了两棵大树,一棵是栟树,一棵是茶树,栟茶由此得名。

如果你在栟茶呆上一段时间,“慢生活”这个词,必将从你心中感慨而生。

栟茶人爱喝茶,而且要喝天水茶。 “天水”即是雨水。在栟茶古镇,几乎家家都备有大缸,富裕人家甚至有备五只六只,这些缸被称之为“天水缸”。“天水缸”将收集起来的雨水贮于大缸内,留待慢慢饮用。天水纯净甘甜,即使陈上一年两年,依然清冽如新。

茶圣陆羽在《茶经》写道:水可分以下几品:“其水,用上水(雨水、雪水、山涧泉水)为上。”只有上水(天水),才能让茶“清冽甘甜”。

如东原先的浒澪乡已并入栟茶镇。浒澪花鼓和浒澪花鼓戏是栟茶人的最爱,如今已评定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镇上如今有村民自发办的好几个浒澪花鼓团队。夜幕降临,他们就会到各街口的小舞台或广场上跳上一阵。新中国成立后,栟茶办的黄海剧团曾在名扬一方。

读书也是栟茶人的一大爱好。上世纪初,当地乡贤就办了一家颇有规模的图书馆。后来又办了多种报刊。这是栟茶自古以来名人辈出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文化上,有自信,不张扬,提升底蕴,淡定从容。

这也是栟茶。

栟茶居民家中常备的“天水缸”。

青绿红蓝金五色

宜居又宜旅可让你心动?

与周边城镇实施差异化发展,栟茶镇党委政府这几年着眼“青色——历史文化、绿色——生态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蓝色——海洋文化,金色——教育文化”,努力建设一个宜居宜旅的现代化生态乡镇,成为沿海大开发中最美的后花园。

2013年底,栟茶政府主导的“栟茶美食文化节”在上海举行,将“三阳斋”茶食、“一柱楼”小朱烧饼、“卢扣儿”包子、“栟茶煨竹蛏”等栟茶特色带进了上海……今年夏初举办的水乡龙舟赛,吸引了一万余村民观看。镇里还成立了古镇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并着手重建有千年历史的唐风宋庙寿圣寺。

政府对外推广的同时,民间文化推广及传承保护也在扎实进行之中。《居旅栟茶》越办越好,镇志也在二轮修编之中。

接待我们的镇纪委书记王志国说,栟茶正在搞一个古镇综合开发展示馆,就是想把文化兴镇、文化强镇的理念和思路成为规划和计划,一届一届坚持不懈做下去,做出一个古韵新风、宜居宜旅、百姓满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来。

这还是栟茶。

栟茶镇文化研究会会刊《居旅栟茶》。

声明: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广播电视节目经营制作许可证(苏)字第4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12099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941 邮箱:zgnt001@163.com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

Copyright (C) 2015 www.jhw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