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正文

[江海文化名人群英谱]南通邵大苏:情系梅庵古琴 梦萦江海大地

2015-10-19 11:53:01 来源: 江海晚报

□记者吴莹

邵大苏﹙1898-1938﹚名森,原字培林,后改为大樗、大苏,号樗庵。南通人,现代梅庵派琴家。师承梅庵琴派创始人王燕卿,为梅庵派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和徐立孙一起编订了《梅庵琴谱》,并一起成立梅庵琴社。曾提出“南音重韵,韵胜故清,北音重味,味胜故宏。极则同病,和则两美”的美学观点,为琴家所称道。抗日战争时,为避乱往兴仁、西亭等小镇,后死于霍乱。

邵大苏精通古文诗词,嗜古琴如命,与好友徐立孙共同创立梅庵琴社,在琴学方面卓有建树。徐立孙的儿子徐鹰曾这样回忆邵大苏:“先生之长在于超卓的悟性,在古琴曲的内涵和其所叙述的感情变化与意境里,先父实多得益于大苏先生的悟性与启示。”

故居风雨中 家学绵延长

南通市区人民路上人声鼎沸,一至寺街即刻宁静似隔世。傍着千年古寺天宁寺,幽深的三衙敦巷内落英缤纷,巷子走到底,门牌6号处便是邵大苏的故居,也是邵大苏与古琴家徐立孙创办的梅庵琴社旧址,其内梅庵琴房现仍存。

邵大苏的两个女儿早早候在家中。93岁的大女儿邵冲世和81岁的二女儿邵明世皆从小随父亲学琴。姐妹俩虽都已上了年纪,但仍精神矍铄,神清气爽,迎送、赠书、题字样样精细周到毫不怠慢。可以想见,清微淡远的梅庵派古琴艺术于此琴学世家,是如何由表及里细微渗透的。

邵大苏家为两进六间带前后天井的青砖黛瓦平房,环境幽静,古意盎然。梅庵琴社创立之初,邵大苏就将自己书房东边的一个小亭子间辟为琴室,中间是一张可供两人相向而坐、双人对弹的琴桌,桌子的两边各置一张琴凳;后方置一小坑椅,两旁各置两椅,并有茶几;左边天井中,置有假山,种有红、黄天竹,深绿的万年青,整洁幽静。

据邵明世介绍,这个后来被人们称为梅庵琴房的雅室,是一个专供诸弟子学习的好地方,也是南通雅好古琴文士聚会的好场所。当时,徐立孙就住在邵大苏家的后宅,两家仅一墙之隔,故经常来此琴室操缦,交流琴艺。

每到除夕,邵大苏必将请出先生王燕卿(古琴大师,邵大苏的老师)的照片供奉祭祀。当夜,邵大苏便在先生像前操缦,以琴抒情,告慰恩师的在天之灵。

邵大苏爱古琴,在他的用物中,处处都能看到古琴的身影:“扇套”是刺绣精细的古琴状套子;镇纸为一对小型的铜制的古琴。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抗战期间,他仍与古琴不离不弃。

耳濡目染,邵大苏的6个子女都自幼学琴。三女儿邵平世、长子邵更世、次子邵开世、三子邵寿世,在琴学上皆有所造诣。其长子邵更世得邵大苏琴操神韵,曾任中国台湾地区梅庵琴社社长,传授学生遍布港澳及海外,为梅庵琴派传承竭尽全力。邵明世介绍,邵更世的孙女邵心怡也从小学习古琴,如今人在美国,琴不离手。梅庵一脉,邵大苏家学未断,就连著名古琴家査阜西也曾感慨:“则自琴人看来,大苏未死也。”

早年志于琴 创梅庵盛事

邵大苏幼年丧父,母亲李宗兰含辛茹苦地抚养培育他,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学习、奋发向上、孝顺自立的个性,深得姑父孙支夏的喜爱。

约于清末,邵大苏进入通海五属公立中学校(1913年改为江苏省立第七中学)就读,与徐立孙成为同学。邵大苏自幼喜好古诗文,15岁时便有志于古琴艺术,却难觅称心的老师,仅能与好友徐立孙共同摸索切磋。1920年夏,邵大苏、徐立孙先后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深造,邵大苏在文史系攻读诗词歌赋,成绩名列前茅,深得柳诒徵、王伯沆两位老师的器重。

在南高师就读期间,邵大苏和徐立孙皆投于王燕卿门下学琴。经两人潜心钻研,数年内尽得王燕卿心传,成为其衣钵弟子。一年后,王燕卿病重,邵大苏每日放学后都去伺候老师,从未间断。王燕卿逝世后,也是邵大苏为其料理后事。

邵大苏毕业后,先后在南通、扬州、安庆、徐州等中学任教。邵大苏国文底子扎实,学识广博,讲课结合实际,深受学生的爱戴与欢迎。而邵大苏在外任教职的这十年间,也正是梅庵琴派蓬勃发展的十年。

利用寒暑假,邵大苏常返回南通,与徐立孙一起重新编校王燕卿的遗著《龙吟观(馆)残谱》,至1923年夏编成二卷,易名为《梅庵琴谱》。1927年,陈心园、夏沛霖、李宝麟三个年轻人找他学琴。邵大苏选择弟子非常严格,很看重弟子的人文修养。诸弟子中,他尤器重陈心园,曾言“心园未来定将为吾梅庵后继之传人也”。后来陈心园果不负邵大苏所望,成为了梅庵琴派第三代传人中的佼佼者。

1929年邵大苏暑假归来,看到了学琴者日益增多的盛况,他与徐立孙创立梅庵琴社,“以古琴为主,琵琶副焉”,纪念王燕卿、沈肇州二师。与徐立孙相比,他右手弹拨力度较轻,琴音也相对清洁。由于种种原因,他在琴上下的功夫不如徐立孙,但对琴曲意境的把握则过之。

1931年秋,历经八年努力,《梅庵琴谱》终于问世。邵大苏作跋,回顾了自己的学琴历程与琴谱的出版经过。1935年,邵大苏赴南京交通部任职,常与南京的琴友切磋琴技。

惜英年早逝 幸琴文流传

1937年夏,日军侵华。邵大苏不忍心长久远离母亲,便辞职返乡。然而南通城也很快沦陷,他与徐立孙带着家人避居兴仁乡王家庄徐立孙岳母家的挹爽园。在挹爽园住了约两周,又奉母命东迁到西亭镇西禅寺的母亲故居李氏庄园,后来又因乡居不便,到西亭镇上向西街书法家巫老先生赁屋暂住。他借着书写租约,以骈体文兼叙国仇家恨、乱世情怀,届时,南通城内的汉奸积极拉拢他为日伪做事,被他严词拒绝。

最初逃难时,邵大苏就将两床古琴藏匿好,自己则怀抱着心爱小巧的明琴逃难,这使路人惊讶不已。安顿下来后,他也不忘与当地文人墨客时有往来,还时刻督促邵冲世、邵更世学琴。

1938年7月15日,邵大苏应亲友邀请,去正场镇参加第二天举办的观音菩萨诞辰法会。他准备多住几天再回去,但在18日(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正场镇忽然霍乱蔓延,一天之内百余人丧生,他不幸罹难,时年41岁。

徐立孙听闻邵大苏逝世的噩耗,哀痛不已。其时,徐立孙正在挹爽园谱写琴曲《月上梧桐》,他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写下一段跋文:“予作《月上梧桐》曲既竟,拟就商于邵君大苏。而君噩耗传来,辍歌屡叹。卓与君居同里,长同校,同受古琴于王燕卿先生,情谊甚笃。通里沦陷,君挈眷辗转迁徙,以伏暑而殒。落月屋梁,琴存人杳。心声契合,无间幽明。即以此曲纪念吾良友可也。”

梅庵琴人的诗文辞章,无过于邵大苏。邵更世说:“先父于诗文崇尚唐、宋诸名家,于骈文亦有心得。于琴艺思想则集儒、道两家哲学与美学观念:主张中正和平,温柔敦厚;清微淡远,潇洒飘逸。”邵大苏的诗词现存近百首,曾有王焕镳有意出资刊行,未果。今由南通博物苑赵鹏辑其残稿为《樗庵零稿》。

声明: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广播电视节目经营制作许可证(苏)字第4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12099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941 邮箱:zgnt001@163.com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

Copyright (C) 2015 www.jhw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