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要闻>> >>正文

[江海名镇探访录]风雅白蒲,谁让遗存发扬光大?

2015-10-26 09:33:06 来源: 江海晚报

运用民间力量修缮一新的法宝寺。沈樑

千年古镇白蒲,一般人了解最多的是白蒲茶干、白蒲黄酒、林梓潮糕、蟹黄鱼圆。其实白蒲早在一千六百余年前,就是东晋年间增设的蒲涛县所在地。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如今,在白蒲有一群平均七十多岁的老年人,成立了历史文化研究会,坚毅力行,执着追求,传承和弘扬地方历史文化,成了他们晚年生活的主旋律。

记者 沈樑

考证家谱,传统京剧名段竟是冤案?

京剧《双合印》,是明代一部流传很广的京戏。晋剧、河北梆子、徽剧均有此剧目,讲述的是一个恶霸鱼肉乡亲的故事。而这个恶霸的原型,就是白蒲人郑东海。但是在民间,有白蒲不演《双合印》的传言,说的是白蒲人对这部戏的故事不认可。

沈恒希原是白蒲中学的教导主任,他主持120万字的镇志修编,并多次向镇政府建议保护白蒲的历史文化遗存。秦镜泽老人多年担任过区乡秘书,退休后热衷家谱研究,收集研究了当地望族的50多部家谱。据《郑氏家谱》等相关文献记载,郑氏家族徙居白蒲以来,颇富正义感,好善乐施,嫉恶如仇,在保乡护国、抗御盗匪方身先士卒,勋绩显赫。有关郑东海的负面故事,除了《双合印》外,并未有史料文献记载。沈恒希,秦镜泽两位老人,经过《郑氏家谱》研究考证,表示找到了仇家诬陷郑东海名声,颠倒黑白的证据。

微信图画,新式科技也能弘扬传统?

白蒲历史遗存众多,但除了建筑、饮食、风俗外,众多历史遗存保留在各种文献之中。这些文献晦涩难懂,多数老百姓特别是青少年不感兴趣。如何让晦涩难懂的文献可视化、具象化,通俗易懂?白蒲历史文化研究会想到了形象的现代的手段。吴圣原先是建筑工人,蔡家华原先机械技师,退休以后参加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春和充分发挥他俩一个喜欢绘画、一个精于电脑的长处,鼓励吴圣创作出《古镇白蒲的清明上河图》的长卷,而蔡家华利用自己在摄影和计算机方面的特长,将很多研究成果数字化,绘制出《白蒲历史文化地图》。

古镇白蒲的《清明上河图》,再现了明清时代白蒲南石桥、运盐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郊野春光。在这幅中国传统的水墨丹青上,古运盐河横贯白蒲镇区,巍峨壮观的法宝寺,鳞次栉比的石板长街,远处隐隐可见的三座城门,勾起了街坊们的记忆,更激发了年轻人对家乡的热爱。蔡家华还在孙女的帮助下做了《历史白蒲》的微信,打算通过现代化手段推介白蒲。

退休老人,守护古镇文化图的是啥?

采访中,已七十出头的杨春和会长曾担任多年的乡镇党委书记,让我们参观了由他亲手制作的《白蒲历史文化展览》,并给我们当起讲解员。一块块展板,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杨老了然于胸,如数家珍。他没花财政一分钱,领导重修了规模宏大的法宝寺,并协助镇政府申报省市级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他专注地方历史文化研究,60多万字的农村文化遗产普查名录,《白蒲》一书,《地名故事录》都是他自己编写,被人们称为"千年古镇文化的忠实守护者"。

原白蒲小学校长刘政,是研究会的秘书长、京剧票友协会会长,在他们一群票友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下,白蒲京剧票友会越办越兴旺,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这一群老人劳心劳力,不计报酬,究竟图什么?图的是身边的乡愁记忆、心中的精神家园。

声明: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广播电视节目经营制作许可证(苏)字第4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12099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941 邮箱:zgnt001@163.com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

Copyright (C) 2015 www.jhw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