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要闻>> >>正文

江海文化名人群英谱 徐益修:从寺街走出的国学大师

2015-11-09 15:25:55 来源: 江海晚报

徐益修,名昂,字益修,号逸休,1877年农历十月初十生于南通寺街59号书香世家。毕生致力于国学研究,集前哲大成的现代易学大师、声韵学大师、博学大师。自1929年起,专著单行本陆续问世,上世纪50年代初汇集为《徐氏全书》出版,其研究成果一直得到当代国学界很高的评价。

□本报记者吴莹

寺街上的华王庙后有一株枝叶茂盛、树龄数百年的银杏树,这就是南通四才子之一、近代国学大师、南通人称之为“徐大夫子”的徐益修和他的弟弟古琴家徐立孙的故居。徐益修的孙子、南通市一中的语文退休教师、年届古稀的徐放至今独守老宅。谈起祖父徐益修,徐放说:“记忆稀薄,爷爷去世时,毕竟我才5岁。后来也是从父母亲那里听说爷爷舐犊情深,对我疼爱有加,还常常摇着摇篮哄我睡觉。长大后,在父亲的教导下,我开始接触到一些爷爷的著作,充满敬畏与怀念。”

徐氏祖宅旺 代有人才出

徐氏为南通大姓,“宋淳祐间元屠通州。徙江淮民实之。吾族自高邮迁通,盖当其会,迄今七百年矣,始迁者不可考,谱断自文爵公始”(《徐氏全书·休复斋杂志·记家世》,作者徐益修)。照徐益修所记,南通徐氏为明文爵公之后。因早在宋代便徙迁通州,故徐姓住宅大都在南通旧城六桥之内。历经七百多年的繁衍,徐氏后裔有经商的、当官的、读书的,人才济济,遍及各行各业。

寺街也有多处徐宅:小巷18号东西院的徐宅,大巷7、8号的徐宅,寺街1号的徐宅,寺街16号的徐宅,胡家园6号的徐宅,育婴堂巷2号的徐宅,新群巷1号、武胜巷19号的徐宅……其中为尊的当推寺街59号的徐氏宅院。据家谱所载,居寺街59号的徐益修为文爵公第十一世长房长子长嫡孙,曾任徐氏族长。按照中国传统观念推测,寺街59号当为南通徐氏祖宅。

徐放向我们介绍,此宅原占地约二亩,内有大小房屋六十余间,天井十二个,大小花园两个,现其基本轮廓仍存。此宅的特别之处是与内院隔断的三个独立的大厅,三个厅由南而北依次纵列在一条直线上。第一个厅的东边,为一排厢房,南边原为一空场,植有四棵银杏树,后遭火灾,只剩一棵至今尚存,已有300余年。

经中间的花厅(即徐益修的书房),向西是一小花园,鹅卵石铺地,从小花园向后,经一条小巷,可到达第三进正屋。西边与厨房相连处有口明代水井。位于最北边的横向连排两院为正屋,为整个宅子最高处,意喻着代代高。除最后一排正屋,换姓为徐益修的老师管仲谦居住外,其余房屋仍为徐氏后裔所居。

据传,此宅为读书人的风水宝地,以前每逢州试便人满为患。据徐氏后人说,只要在此宅住过,哪怕是在厨房的条凳上睡上一夜,至少也能中个秀才。

得祖先庇荫,徐氏代有人才出,从清代台湾道台徐宗幹到近代国学大师徐益修,从持家理财的徐家会二奶奶到淮海实业银行经理徐赓起,从南通徐氏昆曲社到中国四大古琴家之一徐立孙的梅庵琴社,寺街徐氏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历经‘文革’,以及后来有3间屋子被收为公房,现存大小房屋还有18间是为我们徐氏家族的房产。”徐放告诉记者,“你现在所看到的,我独自居住的6间正卧是经我手反复大修过三次的。虽然老宅年代久远,寺街小巷弯曲狭窄运输也极不方便,但我坚持原宅原建,也是因为对祖辈怀有着深切的感情。”

全家福(后排右为徐益修,左为其妻子;前排右为其儿子,左为其女儿)。

民族气节坚 治学态度严

徐益修,初字亦轩,后取《易·大传》“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之义。徐益修10岁时遵父命师从如皋管仲谦,后又受教于通城孙敬铭、孙伯龙,以第一名秀才入庠。1900年,问业范伯子先生,后在江阴南菁书院攻读,治诗古文辞。当时院中大江南北人才萃集,与唐蔚芝、丁福葆、蒋维乔等同窗切磋,造诣日进。因无意功名,不再应试。

自1908年始,先后任教于通州师范、南通中学、南通女子师范等校。课暇致力于国学研究。1935年后任杭州之仁大学教授,与当时任该校文学系讲师的夏承焘友善。1939年兼任无锡国专教授。

徐益修秉性淡泊、不慕荣利,一生守正不阿,从不屈于邪恶势力。抗战前,有位政府官员慕其名愿以200银元为润笔之资,恳请为其母六十寿诞作序,徐益修不屑动笔,婉言谢绝。对一位孤苦廉介、泊然无营的书生,徐益修却不待邀约,不吝笔墨,写了《丁老人传》。在南通中学任教时,徐益修特为专司校钟的工友写了《书陈老人》,称赞其勤谨守职的行为。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徐益修自沪返通,坚持民族气节,虽全家断炊仍严拒日伪政府的聘任和馈赠。次年,冒着生命危险,毅然穿越封锁线,赴设在苏中四分区的南通县中温家桥侨校任教,每月以领公粮养家过清贫生活。徐益修“饥犹择食”的名言,遂在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广为传颂。抗日战争胜利后,徐益修因年事已高,退休故园,整理毕生著作,汇编《徐氏全书》。

徐益修潜心治学、孜孜以求数十年。为更好地教学,他持之以恒、循环背诵《康熙字典》、英文字典、日文字典,背熟一页即撕去一页,人称“三典先生”。徐益修博古通今,一生致力于国学专著的撰述,数十年如一日,尤其对《周易》的研究更是独树一帜。

《易经》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之作,是汉学群经义理之源,是人类文化史上最著名的古代典籍之一。西汉今文易学的开创者京房(前77~前37)曾著《京氏易传》三卷。前人晁景迁曾经用象数辨证《京氏易传》文字的错误,但晁氏此书的错乱讹误仍层见叠出。徐益修通过深入研究,决定以纠正前人的错误为己任。

徐益修六十年前的宅院。

徐益修故居庭院现状。

自学成大器 桃李满天下

徐益修治易学、音韵学没有师承,“又无愿得之书”,全靠自学,艰难到了极点。但徐益修义无反顾,“乃殚思竭虑,研索推求,坐卧眠食,舟车旅寓,随时随地,神思系焉”。他曾说:“学问难,我无奈它何;我不怕难,它亦无奈我何。”其治学态度的谨严和坚毅于此可见一斑。

1911年,徐益修痔疮大发。那时医疗条件差,医生用铁针穿线自左臂刺入,绕及腰部,前达胯际。这种剧痛非常人所能忍受。而徐益修在手术过程中仍不忘钻研,“强记默诵,忘其疾苦”。1933年,徐益修患湿瘟,病情危重,在病危之际,他仍“挂念著稿,它无所系,茧然待尽”。徐益修就这样将做学问做到了忘我的地步。

经过孜孜不倦的努力,徐益修终于完成了《京氏易传笺》(《徐氏全书》第一种),这是两千年来第一部对《京氏易传》加以正确注释的专著,其中对晁著的谬误也一一订正。徐益修这部专著直追汉儒,发京氏易的奥蕴,穷其本源,剔抉精微,阐前人所未明,还京氏易以本来面目,使濒临绝学境地的西汉易学重现异彩。

徐氏对易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是集前哲大成的现代易学大师。他曾经说过:“易学久晦,汉易之沉沦尤甚。”(《释郑氏爻辰补·自序》)中国的《易经》不但流传至今,而且早在17世纪就传入欧洲,后来越传越广,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周易热”,徐益修的研究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崇。徐益修的易学巨著当推《周易对象通释》。该书以归纳为原则,全面、精辟地通过分析对象,贯通易理,阐明消息变化之道,使《易经》理论的笺释达到融会贯通、和谐完美的地步。

徐益修自1929年起,有关易学、音韵学、杂学的专著单行本陆续问世,共著有《易林勘复》《京氏易传笺》《释郑氏爻辰补》《周易虞氏学》《周易对象通释》《诗经声韵谱》《楚辞音》《石鼓文音释》《说文音释》《等韵通转图证》《诗经形释》《文谈》《马氏文通正误》《休复斋杂志》等30余种国学专著,计120万字。1952年汇编为《徐氏全书》出版,入藏于全国各大图书馆。国外都知晓《徐氏全书》这部巨著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20世纪70年代初,海外亦精装出版了徐益修的部分国学专著。徐益修的易学专著继往开来,为中外易学研究者深入研究《易经》指明了途径,提供了方法,扫除了障碍,开拓了世界易学发展的道路。

徐益修以诚待人,学术讨论无门户之见。对学生循循善诱,造就的人才遍布各地,如原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建功,原山东大学副校长、深谙中古文史的陆侃如,原浙江文史馆馆长王焕镳,全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陈从周以及任铭善、蒋礼鸿等著名教授及国画大师王个簃等均为徐益修的入室弟子。徐益修端方高洁的人品和渊博的学识,深受学生爱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益修任南通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特邀代表,并受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1953年11月16日(农历十月初十),徐益修病逝于休复斋故居,是日为其76岁寿辰,生于斯,死于斯,周而复始,与休复之易理契合,然则,徐益修挟其不朽巨著,虽死犹生也。

声明: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广播电视节目经营制作许可证(苏)字第4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12099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941 邮箱:zgnt001@163.com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

Copyright (C) 2015 www.jhw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