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5 08:47:51 来源: 江海晚报
谢焕松向学生介绍紫背天葵。徐培钦 摄
你知道宇航员吃的蔬菜是什么吗?海底电缆的材料是从哪种树的叶子里提取的呢?名贵的柞榛树,小时候树苗是什么样的呢?这些新奇有趣的答案,都可以在南通大学植物园内逐一找到。
值得一提的是,农业部南方平原玉米科学观测实验站也落户通大植物园,将依托通大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科优势,致力于建设玉米种质基因资源信息库。今天这个校园里的开心农场也将迎来社会上的首批小客人——60名江海小记者的造访,亲眼见证高校博士、教授脱下西服、扛起锄头的独特风景线。
记者冯启榕
教授们脱去西装卷起裤腿扛起锄
植物资源库里好吃的、好闻的、好看的应有尽有
每天只要不上课,通大生命科学学院的老师们,便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植物园,卷起裤腿、扛起锄头,在辛勤劳作。目前,整个学院50多位老师每人均领取了属于自己的一块实验地。
“主要是种植一些教学实验材料,同时带领学生在这里进行相关教科研活动。”通大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邓自发笑着说,这里的“农民”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博士、教授,其中包括汪保华副教授种植的棉花,主要用来研究分子育种;余春梅副教授种植的小麦,用于研究小麦营养元素基因代谢调控网络;陈艳红副教授培育的拟南芥模式植物,专供发育生物学研究;赵祥强副教授种植的芒草,则用于耐盐能源植物的引种和驯化......别看这片小小的植物园,不少国际性的研究课题都与它密切相关。据统计,今年,通大植物园就设立了10个开放课题,每项课题配备相关研究经费,吸引了一大批专家教授“下田”研究。
而这片神奇的土地,还肩负着另外一个重任——打造南通地域性的植物资源库。“我每年都会去野外实习,这几年已经从天目山引进了多个植物种子。”今年55岁的谢焕松担任通大生科院植物生物学、药用植物学等多个课程的教学,他尤其对通大植物园“爱得深沉”,甚至几乎把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般精心呵护。虽然时下已经入秋,当200株迷迭香在园子内依旧长势旺盛,绿油油的一片,既养眼又好闻,远远走过,便能嗅到其清新宜人的独特香味。“可以说,这是南通地区的第一片迷迭香种植地,这是从欧洲引进的一种地中海植物,由于气候差异,较难培植。”老谢说,无论是西餐上用作点缀,还是盆栽有安神效果,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下一步,通大生科院将致力于从迷迭香中提炼香精,用于食品、药品方面的研究。
此外,因为叶子边缘处长出小小的“后代”,芽长大后落地即成一新植物而得名的“落地生根”;雾霾天能有效保护人类呼吸系统、并且被国医大师朱良春赞誉有加的金荞麦;从通中引进、木质金黄能制成围棋盘的楸树;从狼山引种,劈材劈开呈现红色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红榉;还有与紫檀其名的珍贵名木柞榛树,采取人工繁育的方式引进了数百株柞榛树苗,致力对“南通柞榛家具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物种方面的抢救性保护......如今,近百种形态各异的植物在这片50亩的“植物大观园”内均可找到。
“对于南通本地原生的一些名贵植物,我们必须大力保护,作为其种子基因库;对于外地引进的适合南通生长的珍稀植物,我们将加大引种力度,将植物园打造成南通地域性的一个植物资源库,展现江海大地生物的多样性。”谈及通大植物园的定位,邓自发这样说。
杜仲叶子
“开心农场”迎来首批小客人
打造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在通大植物园内的一排神秘房屋内,记者见到了满屋子挂着“吊牌”、套着塑料袋的玉米。“目前,整个植物园已经培植了几百个玉米品种,雌蕊一吐丝,就要进行套袋隔离,准备接下来进行自交或杂交授粉。”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道。
2011年,由国家农业部授予的“南方平原玉米科学观测试验站”就落户通大,目前已经完成规划设计,即将建设阶段,该站将依托通大植物开展研究。通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姚登兵介绍,该观测站将依托通大生科院的学科优势,致力于建设成为我国南方平原地区从事玉米基因资源鉴定与利用研究、技术研发及推广搭建国家级高水平的研究与交流平台。而该院的硕士生导师、站长李平是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高材生,获生物工程博士学位,是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入选者,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则是南通新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平透露,在国内,玉米种业经营企业超过2000多家。然而,在东北主要产区,最受欢迎的竟然是跨国公司的“洋种子”。早在2005年,美国杜邦先锋公司培育出的“先玉335”品种,因为拥有产量高、品质好、单粒播种等特性,甫一问世便迅速抢占并垄断了东北市场。此后七八年,逐代更新的品种依然不断冲击国内市场。研发更好的新品种,打破“洋种子”的垄断神话,这便是李平的“中国梦”。如今,这一梦想将在通大植物园得到实现。目前,李平和他的团队已经研发了20多个具备高产、抗病、抗倒伏等特性的玉米新品种。
“未来,这里将成为南方平原玉米的集中展示基地。”同样作为该观测站的主要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博士邓自发对植物园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他透露,未来植物园还将面向全市的广大中小学生开放,承担更多社会服务功能,打造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让更多的孩子从小爱上科学。今天,这个校园里的开心农场也将迎来社会上的首批小客人——60名江海小记者的造访,亲眼见证高校博士、教授脱下西服、扛起锄头的独特风景。
神奇植物园引起多方关注
百姓难得一见的经济作物有望产业化
昨天一大早,谢焕松就带着几名学生来到校内的植物园,他们正在为一种特别的“航天植物”——紫背天葵顺利越冬做准备。
“这是一种药膳同用植物,既可入药,又是一种很好的营养保健品。它还被选中作为我国的宇航员在太空中食用的高档植物呢!”谢焕松介绍,紫背天葵光从名字上看,就比较生僻,主要产于中国四川、云南等地,因为叶子的背面是紫色,因此而得名。“颜色越紫,说明其中的花青素含量越高,抗氧化能力就越强。而花青素的价值比黄金还珍贵!最适合的方法就是凉拌生吃,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花青素不被破坏。”谢焕松告诉记者,目前,通大植物园已引进了2000株紫背天葵,经过三年的试种,基本掌握了这一珍稀植物的特性和栽培方法。他透露,紫背天葵最喜欢的是温暖湿润的环境,最佳的适生环境是15摄氏度左右,但不宜在阳光过于强烈的环境下生产,青花素的合成会因此减少,因此控制日照和温度,是种植紫背天葵的关键。
在这个神秘的植物园内,“高大上”的植物并不只有紫背天葵这一种。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的“杜仲”,同样是植物园的贵宾。“杜仲为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又叫胶木。”谢焕松说,杜仲树最特别的地方是叶子,用手撕开后会呈现“叶断丝连”的神奇景象,其中富含杜仲胶,这是一种具有橡塑二重性的优异高分子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橡胶工业、航空航天、国防、船舶、化工、医疗、体育等国民经济各领域,尤其可用于海底电缆,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谢焕松说,长期以来,我国的橡胶都大量依赖进口,而天然杜仲胶则是我国独有的战略资源,目前杜仲树的种植已被列入国家战略,此举将破解我国天然橡胶严重不足的难题。目前,通大植物园内共有杜仲200多株,杜仲叶还可“药饮兼用”,杜仲茶有降血压的神奇功效。“杜仲目l科、1属、1种,它们生长十分缓慢,成活率也不高,而且对土壤有一定的要求,最好是酸性土壤。而南通多是盐碱地,这对杜仲的生长是一个挑战。”谢焕松如是说。
尽管养在深闺人未识,但随着通大数万名师生的口口相传,这个神奇的植物园已经引起了社会多方关注。“目前,已经有多家企业主动与我们对接相关经济作物的产业化事宜。”邓自发说。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广播电视节目经营制作许可证(苏)字第4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12099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941 邮箱:zgnt001@163.com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
Copyright (C) 2015 www.jhw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