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要闻>> >>正文

[江海文化访谈录]地名文化墙何以唤醒城市记忆?

2015-10-29 15:56:46 来源: 江海晚报

“古桥迎春”、“曲巷秀女”、“靖海朝晖”、“文昌夕照”……昨天,记者在如皋市主城区繁华交通路口看到了一幅幅精美的地名文化墙,不少行人驻足观赏,记者也融入其间,悄然走进了如皋独具特色的地名文化中——

古老的地名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秘钥,以如皋为例,东大街、集贤里、法宝寺、灵威观、济忠井、石合泰……我们可以从这些简单却有韵味的地名中了解当地千余年来的文化积淀。

为了保护这些江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皋开始了地名保护工作,并通过精美的地名文化墙唤醒普通市民的城市记忆。

精美的地名文化墙。 顾洪基

如皋文化积淀深厚,那些老地名你还记得吗?

建县1600年,有2500年文字记载史,如皋市历史文化积淀相当丰厚,熟悉如皋的市民都了解,当地现存大量独特卓异的人文景观,如隋代建筑定慧寺、明代的古典园林水绘园,以及东大街、集贤里、法宝寺、灵威观、济忠井、石合泰等街、巷、庙、观、桥、井,这些都是具有文史价值的遗迹和历史地名。

这些人文景观和历史地名中,有些已是家喻户晓,例如水绘园、定慧禅寺等。然而,东大街、秀女巷、度军井、集贤里等这样一些原如皋人家喻户晓的一些老地名,随着历史的变迁、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些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老地名由于乡镇合并、自然实体消亡等原因,正从我们视线中逐渐消逝,让人倍感遗憾。

为何说老地名是一个地方的“活化石”?

为了保护这些正在逐渐消失的人文景观和历史地名,在《江苏省地名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后,如皋出台了《如皋市地名管理办法》,并制定完善了《如皋市历史地名挖掘保护活动实施方案》。

在随后开展的老地名挖掘保护活动中,专家、学者、各镇文化站长和民政助理深入田间地头,历时3个月走街串巷,收集整理了1200多条地名典故和地名信息,组织地名专家、学者对老地名信息进行筛选、校对、补充和完善,为进一步做好老地名保护工作夯实了基础。

在不少地名专家学者眼里,这些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老地名,不仅是一条街、一口井、一座庙的名字,更是一种几百甚至近千年的传承,这些名字成为了勾起游子乡愁的情感寄托。另外,这些名字刻蚀着历史演变的过程痕迹、承载着沧海桑田的亘古变迁、述说兴衰荣辱的历史见证,是一个地方无可替代的、最宝贵的“活化石”。

如何不让老地名湮没在时代的变迁中?

作为人文景观和历史地名的一部分,在地名文化墙上,很多如皋人读到如皋底蕴丰厚的地名历史文化,萌发了深厚的乡土情怀,唤醒了久远的城市记忆,更发出了对地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心声。

看着地名文化墙,如皋孔庙社区居民王巧君说,很多文化墙都描绘得很精美,让人耳目一新,将传承历史文化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深入到了人们心中。城南社区居民崔茹芸则认为,地名文化墙不仅美化了环境,提升了城区的形象,还将文明、环保、健康、文化等各种信息传递给人们,从而推动了居民素质的提升。陆桥社区居民崔浩也为文化墙点了赞,他说,当地名文化墙成为如皋人眼前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时,大家的乡土情怀更浓了,对这个时代的脉搏也了解得更深了。

如皋市民政局基层政权与社会组织管理科科长司刘宏表示,江海文化是南通的地域文化,而地名文化又是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体现了我们这座城市的个性和品格。“如今与市民见面的地名文化墙只是如皋众多古老地名的一部分,今后文化墙的数量还会增加。”司刘宏说,“像这些具有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记载的流传很久且知名度较高的老地名,都是写满了如皋历史的记忆,绝不能轻易让它湮没在时代的变迁中。”

本报记者龚丹 本报通讯员顾洪基

声明: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广播电视节目经营制作许可证(苏)字第4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12099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941 邮箱:zgnt001@163.com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

Copyright (C) 2015 www.jhw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