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文娱>> >>正文

《南通老归侨口述史》《南通新侨口述史》近日出版发行

2018-06-26 09:17:22 来源: 江海晚报网

□记者 朱一卉

新中国成立之初,数以万计的海外热血华侨青年怀揣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宏伟抱负,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毅然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进入各类学校学习,并主动投身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他们中也有一部分人来到南通播撒他们的青春和热血。如今进入古稀和耄耋之年的他们,仍为他们的“第二故乡”南通倾注深情、发挥余热。

改革开放以后,南通有数以万计的儿女走出国门,踏上留学深造、经商创业之路,南通成为中国沿海开放地区的“新侨之乡”。目前,南通人在海外定居工作、创业发展的新华侨、新侨商达10万人之多。

南通市侨联从2016年开始,通过开展对老归侨、新侨人士访谈,分别组织实施老归侨口述史、新侨口述史的编撰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访谈、整理和撰写,成功编著出版了近40万字的《南通新侨口述史》,编著出版了28万字的《南通老归侨口述史》,成为南通“新侨之乡”的重要侨史志。两部口述史入编《“亲情中华·中国故事”丛书》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地方侨史文丛》,成为深刻反映南通籍新侨创业发展和老归侨归国历史的重要见证。

两代华侨的不同命运

两部口述史中,年龄最长的是潘学静,生于1916年,1935年随丈夫徐天从赴南洋,1947年回国,历经坎坷,2016年去世,享年100岁;年纪最轻的是物理学家朱宏博,1982年生,2005年赴英国留学,2013年回国,2015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从上世纪初到今天,一百多年的岁月长河里,南通新老两代华侨命运迥异,他们的个人经历,映照着国家、民族的沧桑风云,个体的甜酸苦辣、悲欢离合里,是中国从山河破碎、积贫积弱走向蓬勃发展、崛起复兴的崎岖之路。

《南通老归侨口述史》收录的20位归侨,大多是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回国的,也有少数是朝鲜、印度的归侨。他们的祖辈或是19世纪就为了生计移居海外,已经落地生根;或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起,在张謇重教兴业思想的影响下,走向海外,大多从事商业、医疗、教育等,传播中华文化;或是父辈为躲避战火,在抗战期间背井离乡,流落海外谋生。他们的归国有三个时期:一是二次大战结束后,日本投降,漂泊在外的华侨心向和平,在祖国的召唤下,大批回国,像徐天从、潘学静全家,朱光惠、李琼芳等,毅然回国;二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越来越好,周恩来又在万隆会议上号召华侨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这一期间,王一中、龙之武、黄佩英、黄瑞云、谢梦平、颜福星等大量年轻华侨主动回国;三是上世纪60年代,印尼政府反共排华,迫使很多华侨子弟回到中国升学就业,像林彩领等回到国内。

这批归侨,一般出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回国后上了中学和大学,经历了“文革”,因为“海外关系”而命运多舛,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侨务政策的拨乱反正,他们才迎来了生命的春天,焕发出新的活力。而今虽然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但还在为侨务工作发光发热。

《南通新侨口述史》收录了20位海外专业人士、22位海外侨商人士、7位海归创业人士的口述史,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阿联酋、斯洛文尼亚、英国、瑞典、比利时、塞尔维亚、俄罗斯、南非、纳米比亚、赞比亚、智利等国。他们的年龄一般从50后到80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出国留学、经商,或在当地立足发展,或回国服务创业,成就卓著。江苏省侨联主席周建农说:“这部口述史不仅仅是口述者的经历记录,而是一部新侨人士的海外创业史、成就史,是中华儿女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励志史,是海外侨胞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的生动作品。”

两代华侨的相同情感

两代华侨身处不同的时代,但爱国热情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老一代华侨怀揣“强国梦”,在新中国诞生前后回到祖国,他们拥护新政权,积极投身到建设中。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休戚与共,虽然饱经沧桑,但一颗赤诚的爱国心始终不变,不管是在顺境还是逆境,都竭尽所能,报效祖国。单是看看那些口述文章的标题,就让人感受到老归侨的赤子之心:《我的中国心——愿拼热血卫吾华》《家国情怀 拳拳之心》《我的中国心》《情牵祖国,坎坎坷坷蕴深情 心系治学,平平淡淡藏真心》《感恩祖国》《从未想过离开我的祖国》《一心向国,致力为公》《永不止息的赤子之心》……

徐天从、潘学静一家的遭遇,是老归侨的缩影。他们一家五口从印尼回到南通后,徐天从担任南通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师,吕四渔港、盐城百货大楼、和平桥、南通电影院……都出自他手。此后,他被错划为“右派”,被打成“反革命”,被判刑10年,但在狱中,他还是忍辱负重,完成了针织厂房、水塔、烟囱等的设计。平反后,徐天从担任市政协委员,认真撰写了大量提案,参政议政。不管环境多么恶劣,潘学静在教学岗位尽心尽责,儿子徐筑在农村医院救死扶伤;恢复高考后,几个孩子都先后考上大学,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在改革开发的背景下,南通人在张謇重教育、务实业思想的影响下,传承先辈开疆拓土的江海文化,弘扬包容汇通、敢为人先的“南通精神”,一大批学子闯荡世界,学习先进技术和文化,促进中外交流与合作,服务回报祖国;大批民营企业家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的投资经营活动,在海外创业。他们怀揣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也让我们来看看那些饱含深情的题目吧:计算机博士郁薛春《我在美国的发展与中国情结》,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科学家罗加法始终牢记《我是一个中国农民的儿子》,亚特兰大中国学生学者总联谊会会长、医学教授顾履冰念念不忘的是《我的人生之路与祖国情结》,日本名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葛汉彬教授《身居海外,情系祖国》,旅日侨商、日本南通同乡会名誉会长王培基《我为南通对外开放铺路搭桥》,旅美侨商、美国侨领吴有义《胸膛里永远跳动着一颗“中国心”》,旅居赞比亚侨商黄汉中《当上“超市王”,不忘“中国人”》,中科院高能物理学专家朱宏博《游学三国 回归祖国》,旅美博士朱远源回通创办百奥迈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为了实现《我的实业报国梦》,旅美博士、创斯达集团董事长刘佳炎相信《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物理学家陈宇翱从德国回到中科大,是为了《追寻领先世界的中国量子之梦》,旅美博士黄健华《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毅然回国服务》……

南通华侨和风云人物的因缘际会

阅读两本口述史时,周恩来、邓颖超、丁玲、徐悲鸿、郁达夫等等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陆续跃入眼帘,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和南通华侨有着交集。

1955年,万隆会议在印尼举行,当时陈长12岁,学校组织他们去街头迎接中国代表团,在涌动的人潮中,他看见了周恩来总理。“他穿着浅色的中山装,头发很整齐地向后梳着,眉毛很浓,笑起来的时候会露出嘴角的酒窝,他看上去很亲切,皮肤也很好。他在车子里向着我们招手,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还有吴永康,印尼华侨,1960年回国,1966年从中山大学毕业前,在广州市中山纪念堂听取过周恩来总理的报告。

潘学静的父亲潘自浚是天津北洋政法专科学校教授,与邓颖超等多有来往,潘学静小学就读于天津达人小学,班主任就是邓颖超。1973年,推荐工农兵青年读大学的政策开始执行,为了有数学天赋的儿子徐航,1974年冬,潘学静写了一份报告,附上徐航中学时写的一篇数学论文,北上京城。虽然没有见到邓颖超,但中国妇联的工作人员后来将材料和信件交到了邓颖超手上。1975年春,潘学静接到海门县教育局寄来的一封信,是邓颖超批示的回信,内容是“根据有关政策,考虑给予潘学静的儿子徐航上大学的机会”。虽然徐航后来回城当了工人,直到恢复高考后才上了大学,但邓颖超和潘学静这段师生情值得铭记。

徐天从在新加坡时,和徐悲鸿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徐悲鸿介绍徐天从和潘学静赴法国学习艺术,徐悲鸿为徐天从画像。当时,和徐天从、潘学静交往甚密的还有胡愈之、郁达夫和夫人王映霞。

叶青丽,印尼华侨,1954年参加过鹰厦铁路的建设,1958年奔赴北大荒屯垦戍边,被分配到汤原农场畜牧队养鸡。1958年5月6日,时年54岁的一代文化名人丁玲被发配到边疆接受劳动改造,和24岁的叶青丽开始了一段密切的交往。两人一起养鸡、聊天,丁玲给叶青丽照相,为她过生日,和丈夫陈明给她取了“红叶”“雨点”的笔名;叶青丽陪丁玲看电影,陪她看病……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王惠琴,斯洛文尼亚画家。她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时,和南大历史系南斯拉夫留学生米嘉相恋。1982年,王惠琴毕业后在南通供销学校工作,米嘉回到南斯拉夫。那时,办理护照关卡重重,王惠琴出国面临着很大的障碍。巧的是,1983年,胡耀邦总书记访问南斯拉夫,恰好由米嘉担任翻译跟随在两国领导人身边。南斯拉夫总理在和胡耀邦交谈中,把米嘉和王惠琴的事告诉了他。胡耀邦当即表态说:这不是很好吗!在胡总书记的过问下,没过多久,王惠琴的护照申请就被批准了。在斯洛文尼亚,王惠琴事业有成,2007年该国总理访华,选用她的作品作为赠送给中国的国礼。

世界舞台上的南通元素

南通华侨活跃在世界各地,在各行各业打下了深深的南通印记。读完口述史,令人振奋和自豪。

艺术界,如东人丛志远成为美国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版画系终身教授,先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联合国总部举办画展,是美国版画界的知名人士。他成立了美国第一所大学的中国艺术中心,版画工作室在美国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版画交流中享有盛誉。

金融界,海门人杨兵现任香港瑞士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亚洲能源组主管,帮助中化集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中国央企海外融资500多亿美元,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发挥了作用。

医疗界,海门人李震宇,美国肯塔基大学心血管研究中心终身教授,推翻了血小板活化机制研究领域一个30年的定论,提出伟哥对于大多数患者是安全的,但如果同时有很少量血小板生理激活物质存在的情况下,比如凝血酶,伟哥可能激活血小板形成小血栓。他还向败血症发出挑战,他发现,血小板明显可以抑制炎症反应,这一血栓止血理论,是世界血液病研究领域的十大重要成果之一。

中国首个圆筒型FPSO(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由中远船务南通公司制造,标志着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实现了重大突破。该项目的监理总管,就是启东人、英国皇家船舶工程协会注册工程师葛春花博士。

启东人、物理学家朱宏博参与了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对撞机的研究工作,他开发的底层算法和软件,在欧洲核子中心2012年发现希格斯粒子的物理分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启东人、物理学家陈宇翱从事量子通信、量子信息和量子光学研究,多次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两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年度物理学亮点”,两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回国后,继续领跑世界量子科学起跑线,2013年,凭借在光子、冷原子量子操纵和量子信息、量子模拟等领域的杰出贡献,被欧洲物理学会授予“菲涅尔奖”。2015年,参与“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目前,他在从事国家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工程,以期建成世界上空间尺度最长、规模最大的地面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而那些企业家们,则把南通的产品,从家纺、玩具到建筑,打入世界各地,为展现中国形象、讲述中国故事、显示中国力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声明: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广播电视节目经营制作许可证(苏)字第4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12099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941 邮箱:zgnt001@163.com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

Copyright (C) 2015 www.jhw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