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文娱>> >>正文

如东云路巷曾有个“南通艺人之家”

2018-09-05 10:06:03 来源: 江海晚报网

著名京剧艺术家李炳淑(右二)到艺人之家看望赵长保(左二)等老艺人。

“南通艺人之家”原址位于掘港西街云路巷内,是如东京剧前辈赵长保老先生1957年牵头创办,用于安置南通地区老艺人安度晚年的场所。当年在全国是一项创举,在中国戏剧史占有一席之地。

一、海韵酝京腔

如东旧称皋东,历史上是个移民社会,吴淮杂处之地,晋商、徽商造就了经济繁荣,同时也影响了民间戏曲文化,人口构成直接决定了民间戏剧的种类,一开始可能有昆曲、摊潢、扬剧、徽剧,淮剧等流行,后逐步被京戏一统天下。

掘港、马塘、丰利、栟茶历史上是重要的淮南盐场。封建朝廷在盐场设立管理机构,委派官吏。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乾隆年后随着京戏的兴起,大人们消遣娱乐大多离不开京戏,“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老百姓争相效仿,民间戏曲发展进入繁盛期。明清时期,扬州盐商几乎垄断了皋东的经济命脉。盐商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便建造园林,蓄养“家班”,不定期宴请宾客演出戏曲,进一步推动了戏曲的繁荣,形成了独特的“海韵京腔”,涌现出王鸿寿、杨洪春、李斐叔、赵长保、杨云霞、郑银凤等京剧名伶,纵横梨园,光耀江海!有三位佼佼者被誉为“三鼎甲”。

王鸿寿(1850-1925年),掘港西郊人,父亲原是通州水道运粮官员,家中蓄有昆、徽两副戏班,自幼聪颖过人,受其熏陶,家学渊源深厚。后来父亲遭人陷害获灭门之罪,仅王鸿寿一人逃出,寄身伶界。坐科期满后,在里下河、南京、上海等地挑班演出,擅长演出关公戏,对关羽脸谱、唱腔、念白、造型、服装等进行大胆改革,京剧界誉其为“活关公”,被尊为红生鼻祖(戏曲中,虽然关公是勾脸的,但仍属于生角),在京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京剧大师周信芳亦出自其门下。当年国画大师刘海粟看过王鸿寿的表演后,称赞其为一代巨匠。

杨洪春(1888-1962年),祖籍河北保定,生于通州,定居掘港。红生鼻祖王鸿寿的高徒,工武老生,擅长演关公戏,在南通及里下河地区演出,解放前常挑班赴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地演出,深受当地观众欢迎。民间盛传称其演关公戏不用勾脸,背对观众,一声咳嗽后脸谱自然勾勒,称为“梨园一绝”,不知是不运用了川剧变脸的技艺。解放后担任江苏戏校教师,潜心培养戏剧人才。笔者和杨家是姻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长孙到我家来玩,提及祖父当年在上海天蟾舞台雄姿英发的样貌,仍是滔滔不绝,一招一式有乃祖之风。

还有一位就是赵长保,后面再谈。

二、台下“戏花子”

过去皋东老百姓的娱乐活动以看戏为主,众多戏班子由此游弋于市镇乡村,进而发展到固定于掘港、马塘、栟茶等地演出。掘港地区有杨洪春的联胜班、郑银凤的常胜班、赵长保的双福班等,这些班子都是父子相继,以昆山腔、徽调演出为主,后逐渐过渡到京戏。他们演出近则掘港、北坎、苴镇、马塘、孙窑、岔河、双甸等,远则通州、东台、海安、靖江、泰州等,更远则去上海、杭州、南京等大码头,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旧社会艺人很苦,“台上戏子,台下花子”这样一句流行于皋东大地的话,生动概括了艺人困苦的生活状态。艺人常常以庙为家,居无定所,浪迹天涯,据说老艺人赵长保一家就曾寄居掘港东郊八总庙七八年之久。逢菩萨生日或节日,镇上大的商号出资,戏班子则按要求演出 ,如旧时掘港逢“火德真君”(上古部落首领祝融)诞辰,镇上的花炮作坊和纸马店就要请戏班子到镇北的火星庙演戏酬神,南街的马家花炮坊多次承手这项工作。

过去掘港街上流行一句歇后语“草台班子——混混汤食”,也就是说那些草台戏班子形同乞丐,艺人们没有演出时,常常饥一顿饱一顿,生活无着落。皋东地处沿海,渔民下海作业危险性较大,每次出海必要许愿,归来都要还愿,所以常常唱“还愿戏”,掘港镇北的天后宫、镇东的八总庙常年“愿戏”不断。老百姓最喜欢“愿戏”,唱“愿戏”的初衷是“娱神”,实际是“娱人”,给寻常百姓带来文化享受,这种享受还是免费。

“愿戏”也不是天天都有,平日戏班子则借助庙宇的戏台演出,靠门票收入维持生计。笔者小时候听爷爷讲过,那时候没有专门的售票处,而是在庙门口放一个竹扁,旁边竖一牌子,写上“君子自重”四个大字,给不给钱、给多少都由观众决定。忠厚老实的给点小钱,一天下来也就够混点“汤食”,遇到地痞流氓不但不给钱白看戏,还要收点“保护费”,戏班子往往难以为继。有时演员不得不改行,前所述著名演员杨洪春年轻时就曾改行投身行伍,喊口令时常常还像唱戏一样念白,如“向右看那——齐”,留下了“杨洪春喊的口令——三句话不离本行”的歇后语,由此可见老艺人的辛酸和无奈。

三、江北“麒麟童”

尽管生活艰难,但老艺人们作艺都是一丝不苟,赢得老百姓的尊重,江北“麒麟童”赵长保则是其中杰出代表。也是他日后积极奔走,多方努力创办“艺人之家”,解决老艺人们的后顾之忧,可以说是功德无量!

赵长保(1905-1996年),本名子林,艺名长保,祖籍泰州,定居掘港。赵老出生梨园世家,父赵宏生为清末京昆名家,家学渊源,六岁学艺,九岁登台,二十岁出头在掘港镇东三官殿打擂台唱“对台戏”《狮子楼斗杀西门庆》一举成名。民国24年(1935年),组建双福班挑班唱戏,抗战期间,坚持民族气节,拒绝为日寇汪伪演出,在苴镇、北坎等游击区解放区为新四军、抗日民众献艺。抗日名将陶勇当年最爱看赵长保的戏,1943年,陶勇司令与姬鹏飞政委在苴镇搭台为反正的汤团长接风,亲点他的《战金兵》,一首《满江红》如行云流水,壮怀激烈,军民无不动容,陶司令不禁拍案叫绝:“好一个江北麒麟童。”就这样“江北麒麟童”的雅号传遍了江海大地。

陶司令的赞许也并不过誉,赵长保唱戏深得麒派神韵,拿手戏有《宋世杰》《投军别窑》《清风亭》《明末遗恨》《乌龙院》等,在乡间草台摸爬滚打,集京、昆、徽诸调于一炉,博采众长,唱念做打又自成一家。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走千里路,吃百家饭,要论我是什么流派,我是乡下狮子乡下舞派。”一派谦逊的君子之风!老掘港提起赵长保,就如亲人朋友一样的亲切!早年赵长保唱戏时,唱词中常夹带“嗷嚎”的装饰音,如东方言中“嗷嚎”表示事终结了,后来就留下了“赵长保唱的戏——嗷嚎”的歇后语,每每说起来带有轻松幽默之感。

解放后,赵长保历任南通地区戏剧协会常委、如东京剧团团长、南通京剧院三团团长、县政协第一至六届常委。先后多次带队参加省市观摩演出,屡获殊荣,赴上海等大中城市与全国名伶同台联袂演出。1985年,为编撰《中国戏剧志·江苏卷》提供里下河地区徽剧历史资料。

四、夕照云路巷

与赵长保老先生在京剧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相比,他在全国首创“艺人之家”的养老模式可说是同样杰出。

旧社会,艺人年老后不能再演出,意味着失去经济来源,又无儿无女,等待他们的往往是沦为乞丐,在贫病中死去。解放后,老艺人的生计同样是现实问题。1957年,赵长保老先生牵头,由政府出资,安置老艺人的“南通艺人之家”在掘港西街云路巷内悄然创办,戏剧大师周信芳、名角童芷苓致词祝贺,省内外文化部门和剧团赠送礼品。1958年,赵长保建立如东戏剧学校,创办全省第一个京剧少年班,亲自担任校长,由老艺人担任教师,边教学边演出,培养出了国家一级演员戴海豹、国家二级演员陆志萍等。艺人之家建立以来,常有京剧名伶拜访,与老艺人们切磋技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著名京剧艺术家赵燕侠、童芷苓、李玉茹、李炳淑、齐淑芳、关正明等先后来艺人之家看望赵长保等老艺人,留下了一段段梨园佳话。

“南通艺人之家”在掘港砖桥以西,北街南侧第一条巷子内,该巷名叫云路巷,这个名字很雅,不知和艺人之家有没有关系。历史上这条巷子曾叫“西圈门巷”,巷子内有富商巨贾的公馆,所以巷口原来设立“圈门”防盗贼,夜晚关闭“圈门”,白天开放。艺人之家租用的是朱奎家的房屋,其祖父朱宝发原来在巷口开设洋货店,经营五金、百货等,生意兴隆,在巷内建有大门堂四合厢的院子两进供居住。

艺人之家在巷子的东侧,大门堂朝西,进去是一个四合厢的院子,院子南边还有一进院子,两进院子共有十余间房屋,是闹市中一处清幽的居所。笔者小时候走过那里,长辈们都会说起“艺人之家”云云,在我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赵老先生一家住在第一进朝南,还有十余名老艺人分别在厢房和二进院子。政府每月发放生活费给老艺人,艺人之家建有食堂,老艺人集体伙食。六十年代,县政府的冷德厚副县长家也住在云路巷内,那时候老艺人们常去井边打水洗碗洗衣,冷县长见了每每告诫孩子们要尊重这些老人,这些老人多是无儿无女,年事已高,一身伤病,要主动帮他们打水。

平日里“艺人之家”与普通住家户无异,只是有时院子里会偶尔传出皮黄声腔,《夜深沉》《西皮小开门》《朝天子》……告诉人们这座宅院的不同。老掘港都知道这儿是艺人之家,走过巷子总要朝院子里多看几眼,是小镇人骨子里对京剧艺术的迷恋。众多票友常常聚会于此,赵老精神抖擞地唱上几段,仿佛又能回到“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笔者亲戚中有戏迷,他们也是艺人之家的常客,曾告诉我,某天票友聚会于艺人之家,胡琴一响,赵老拉开架势,准备唱时,过门拉了两遍竟唱不出声,在场的众人哗然,毕竟老人家已是耄耋之年,再也回不到过去。众票友走出云路巷,一缕夕阳照在巷口,或许那时大家都看到了京剧的落寞……

艺人之家除负责老艺人的衣食住行外,还负责他们的医疗及身后事,起初在掘港西南郊区串场河南辟有“艺人公墓”,后搬迁到镇东北郊,杨洪春、郑银凤等老艺人长眠于此。1996年赵长保老先生仙逝于艺人之家,如释家所云西方接引善解脱者,世寿九十一。每年清明老艺人杨洪春之孙杨新民,赵长保子女赵美玲、赵美昆等一同去为老艺人们集体扫墓,寄托哀思。清明有票友到赵长保老先生坟上用录音机放一段戏文,曰:“长保老爹爱听!”

2000年5月,艺人之家解散,前后安置老艺人32人。2002年掘港西街拆迁,至此“艺人之家”旧址不存,照在云路巷口的一抹残阳落山了,一个时代终结了!

时间存在于人们的感知,是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每一种存在的差别又会在哪里?江苏海滨小镇掘港,照在云路巷口的一抹残阳,若干年后,不会再有人知道……谨以此文纪念“南通艺人之家”及老艺人们!

声明: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广播电视节目经营制作许可证(苏)字第4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12099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941 邮箱:zgnt001@163.com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

Copyright (C) 2015 www.jhw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